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电车续航破千公里神话成真?雷军实测引爆全网,油车时代终结?

    【一场直播炸出三大真相】
    “零下10℃、车速破百,实测续航1310公里!创始人15小时极限挑战”
    2025年2月8日,小米创始人雷军驾驶小米YU7(图片)纯电SUV,在冬季低温环境(-10℃)下进行高速续航测试,全程直播引发关注。15小时行驶1310公里,中途两次充电,测试条件为全程高速、智能驾驶辅助开启、空调25℃,最终续航表现打破冬季电动车性能瓶颈。

    网友热议:“低温+高速还能跑1300公里,这是要改写行业标准?”“油车最后的阵地也被攻破了?”

    【续航争议背后:需理性看待测试条件】
    中汽协2024年报告显示,纯电车冬季实际续航达成率平均为55%-65%,低温对电池效率的影响仍是行业难题。小米YU7此次测试虽亮眼,但需注意其中途补能两次的实际情况,与单次满电续航概念不同。

    行业技术现状:

    • 低温电池预加热技术(小米YU7采用)可提升冬季续航稳定性
    • 动态续航算法优化(如特斯拉、小鹏等)缓解表显焦虑
    • 超充网络普及(如特斯拉V4、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缩短补能时间

    专家提醒:“极端条件测试具有参考价值,但日常使用需综合考量路况、温区差异。”

    【千公里续航背后的技术博弈】
    国家能源局规划显示,2025年超充桩覆盖率将达80%,但“十纵十横超充走廊”表述存在夸大,实际为重点城市群高速网络覆盖

    • “电车反向输电”技术仍处实验阶段,未大规模商用
    • 光伏高速公路仅浙江、山东等试点,年发电量不足50万度

    【成本对比需基于真实数据】

    • 油车:百公里油耗7.5L×8元/L=60元
    • 电车:百公里电耗18度×0.6元/度=10.8元
    • 年省约1.8万元(2万公里)

    【行业暗战:技术路线分化】

    • 钠离子电池(宁德时代)成本低但能量密度不足,固态电池(丰田、比亚迪)或为下一代主流
    • 华为ADS 3.0、小鹏XNGP领跑智驾,小米智驾系统仍属“第二梯队”

    【年轻人选择:智能化≠唯一标准】
    J.D. Power调研显示,30岁以下消费者中,43%仍考虑混动车型,主因续航焦虑和充电设施分布不均。

    一、官方认证数据(CLTC工况)

    1. 基础续航数据
      小米YU7的CLTC续航里程根据不同配置分为
      670km、750km、760km,该数据来源于工信部新车备案信息(39)。
    2. 双电机四驱版:CLTC续航670km(百公里电耗16.6kWh)
    3. 长续航单电机版:CLTC续航750km(百公里电耗14.9kWh)
    4. 标准续航单电机版:CLTC续航760km(百公里电耗14.8kWh)
    5. 测试条件
      CLTC工况模拟城市拥堵、郊区及高速综合路况,实验室环境温度25℃,关闭空调等额外负载。

    二、企业自测数据(极限环境挑战)

    1. 雷军实测冬季高速续航
      2025年2月8日,雷军驾驶小米YU7在**-10℃低温、平均时速100km/h、全程空调25℃
      的条件下,完成15小时行驶1310公里**的测试,中途充电2次。该数据来源于小米官方直播及雷军社交媒体动态。
    2. 技术支撑
      测试中启用了小米自研的Xiaomi Pilot 4.0智能驾驶系统,完成427次车道保持、89次自动变道和16次紧急避让。

    三、第三方媒体及用户反馈

    1. 冬季实际续航表现
      在非极端低温(约0℃)环境下,媒体实测续航约450-600公里,与CLTC数据差距约25%-40%。
    2. 影响因素:低温导致电池活性下降、高速行驶能耗增加。
    3. 用户争议点
      部分用户对“1310公里续航”提出质疑,认为测试条件(充电间隔、速度波动)未完全公开。

    四、数据差异说明

    数据来源

    续航里程

    条件差异

    可信度参考

    工信部CLTC

    670-760km

    实验室理想环境

    权威认证

    企业极限测试

    1310km(含充电)

    -10℃低温、高速、空调负载

    宣传性质

    媒体实测

    450-600km

    冬季日常使用环境

    实际参考


    五、总结

    • 官方数据(如CLTC)侧重理论性能,适合横向对比不同车型;
    • 企业自测展示技术上限,但需结合实际场景评估;
    • 用户实测反映真实使用体验,但个体差异较大。

    建议消费者综合多方数据,参考第三方权威机构或长期用户报告。

    次阅读
    35评论
    11赞同
    收藏
    分享
    35评论
    1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