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实至名归。
比亚迪的发家史,很像是一部爽文小说,但是比爽文更加精彩。

因为它没有金手指,也没有系统和外挂,唯一拥有的,无非胼手砥足的打拼和扎扎实实的钻研而已。
1994年拉着20个人搞电池生产的王传福,当时绝对想不到20年后他的“小电子厂”,会发育成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巨无霸”。
但是,即便在初初起步,万事尚且还没有任何预兆可言的时候,比亚迪的“基调”就已经被定下了——技术,一切都必须围绕着技术。
即便资金紧张,当年的王传福依然坚信“在研发上砸钱,不是烧钱,而是存钱”。

只有技术实力过硬,产品才有竞争力。
只有技术储备充足,品牌才不可替代。
如果要追溯比亚迪的成功秘诀,那么这一点是绝对需要写在最明显的位置,再浓墨重彩地描上着重号的。
而要分析这一次比亚迪获得“三冠王”的含金量,从这个基点出发,也是找对了路子的。
出于敬意,先把“三冠王”的成绩单放上来。



虽然在大众眼里,比亚迪的“逆天改命”始于2021年,当时发布了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比亚迪,靠秦PLUS DM-i、宋PLUS DM-i、唐DM-i三款车,瞬间成了新能源车行业的香饽饽,尤其是对于一些限牌城市来说,可油可电,可上绿牌的DM-i简直就是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家用车的所有想象。

更何况比亚迪的定价还低过于一众同级别合资车。
所以比亚迪从那时候起,“爆”得理所当然:车子颜值高,动力足,能耗省,不限号,价格还便宜——每一点都精准地戳中了国内购车者的爽点。
但是DM-i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发灵感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
在DM-i火起来之前,比亚迪已经推出过三代DM技术了,当时搭载这三代DM平台的车,你们肯定有印象:一代神车f3、屁股尾灯长得很奇葩的那款秦,还有2018年的那款老唐。

没办法,毕竟保有量太大了,而且目测也挺耐开,即便是已经到了2025年,在路上依然能时不时碰到几辆。
而到DM-i的时候,已经是经过深耕打磨不断优化调整的第四代了,它可以说是把前几代DM平台的不足之处都弥补了,并且还在节能方面有了更充分的“智慧”,不管是EV模式还是HEV模式,驾驶质感都是电机驱动的平顺线性,完全没有之前被调侃的“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的拖拉机既视感。
于是比亚迪的销量理所当然地呈爆发式增长,从2021年的73万辆直接翻番到2022年的187万辆,增幅达到156%,而2023年则达到了302万辆,增长61%。
能够达到这样的增长率,当然不仅仅是靠某几款“爆款车”。
实际上,哪怕秦家族和宋家族已经横扫了10万-20万的轿车+SUV市场,比亚迪还是一直在忙着搞研发,不断更新技术以及做技术储备。
2022年,比亚迪一边噌噌卖车,一边哐哐发布技术:著名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还有到今天还在被汽车博主拿来当做流量密码的易四方技术(就是支持仰望U8(图片|配置|询价)(图片|配置|询价)原地掉头和横向蟹行的那个技术),都是那一年发布的。

而那一年发布的海豹,集成的iTAC技术更是可以被认为把车辆的驾乘舒适性和动力控制提升到了极限(到现在我也认为海豹EV是比亚迪调教得最好的一款车,你们有机会的话真建议去试驾下,我目前还没发现别的品牌有能超越它的)。
2023年就更厉害了。
我们熟悉的“云辇”发布,一键控制车身,顿时搭载了云辇的几款车迅速成了热点,甭管买不买,反正大家一窝蜂地都去车展上看了,去4S店试了,该出手的,也就顺势出手了。
到2024年,第五代DM技术也来了(注意啊,这跟第四代DM隔了也就三年时间),百公里亏电油耗一下子压到2.9L,全球最低;热效率拉到46.06%,全球最高。

与此同时,比亚迪在智驾方面也没闲着,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上了,其高阶版本“天神之眼”也来了,于是比亚迪这一年发布的车型要节能环保有节能环保,要智能驾驶有智能驾驶,包括DiLink 5.0的智能座舱网联系统也有了,一瞬间,比亚迪的新车除了性价比还是那个熟悉的高性价比,其他方面似乎都升了一个档次。

站在2024年回头再去复盘下比亚迪2021年发布的车,短短三年,像是隔了一个时代。
所以,之前我乎上有个问题,问说怎么看待比亚迪2024年卖出427.21万辆车(同比增长 41.26%),说真的,我一点儿都不觉得惊讶——一直在搞研发,不断在更新技术,迭代车型的比亚迪,要是拿不下这么多销量,那才让我感觉奇怪呢。
而这次的“三冠王”(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称号,我最触动的还是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毕竟比亚迪在国内是无敌的存在,已经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了,而要“出海”,把中国汽车卖到国外去,这必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比亚迪这一步不仅迈出去了,而且迈得格外漂亮。

因此,我只能先给比亚迪点个赞,然后……今年考虑把原先的车换掉,贡献一台销量吧,哈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