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奥迪命名革新“翻车现场”:转型不成反“踩雷”豪华品牌该咋整?

    最近,汽车圈爆了个大新闻!奥迪历时两年的命名体系革新实验,彻底“折戟沉沙”。2025年2月7日,奥迪官方宣布全面恢复传统命名体系,那个备受争议的“奇数燃油/偶数电动”规则正式退场。

    雄心勃勃的命名革命,却遭遇滑铁卢

    这场命名革命始于2023年初,当时的奥迪CEO杜思曼为配合“Vorsprung 2030”战略,试图通过新的数字化命名规则重塑品牌形象。按照规划,奇数序列归燃油车,偶数序列给电动车,就连经典车型A4、A6也得改名。想法听起来挺新颖,可实操起来却状况百出。

    中国市场“水土不服”,问题集中爆发

    在中国市场,新命名规则简直就像“捅了马蜂窝”。就拿A6L来说,2024年年销17.7万辆,它可是妥妥的“官车象征”。这名字一改,麻烦接踵而至。45岁以上的消费者,早就把“A6”和成功人士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名就如同切断了他们心中的情感纽带;经销商更是苦不堪言,培训成本一下子激增42%;而且“A6L”早已成为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精神图腾,这一改,文化符号都快没了。

    其他车型也因新命名冲突不断,A4换代后和轿跑A5系列定位重叠,Q5电动版的定位也出现问题 ,市场被搅得一团乱麻。

    革新失败背后,深层问题浮现

    这次命名体系革新的失败,背后反映出诸多问题。奥迪电动化战略受挫是关键因素之一,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下滑,纯电车型占比低,研发投入巨大,车型交付却还延迟。自2018年施泰德被捕后,奥迪管理层动荡,4任CEO频繁更替,战略连续性被破坏得支离破碎。

    中国市场力量凸显,博弈改变局面

    在中国市场在这场“闹剧”中展现出强大的博弈力量。一汽奥迪强硬保留A6L命名,让全球体系不得不妥协;消费者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不满,72%的BBA用户反对核心车型更名;营销方面更是损失惨重,3.2亿人民币的A5L预热宣传打了水漂。

    转型需谨慎,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奥迪这次的失败实在可惜。品牌想创新、想转型,本是好事,但不能脱离实际。创新要考虑消费者的认知惯性,不能一股脑把大家熟悉的东西全推翻。全球化战略也得照顾各个区域的特性,中国市场如此重要,新规则却不考虑中国消费者的感受,这不是自讨苦吃嘛。技术研发也要兼顾市场接受度,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奥迪虽回调了命名体系,但难题仍不少。A5L的身份如何确定,电动车型怎么重新定位,如何向市场解释战略反复,这些都不好解决。这也给其他豪华品牌提了个醒,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必须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

    奥迪这次试错,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智能化、电动化变革浪潮中,传统豪华品牌转型必须找到平衡。大家对奥迪这次的事怎么看呢?

    .万次阅读
    18评论
    23赞同
    收藏
    分享
    18评论
    2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