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蓬勃发展,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日益严苛。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电池技术,凭借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成为了能源领域的焦点。从电动汽车续航焦虑的缓解,到智能电网储能需求的满足,固态电池似乎为众多能源难题提供了答案,也因此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科研机构、企业和资本的高度关注,一场围绕固态电池的技术竞赛和产业布局正火热展开 。
固态电池缘何受追捧

(一)高安全性,消除隐患
传统液态电池的一大痛点便是安全性问题,其使用的液态电解质大多为易燃的有机溶液 ,一旦电池遭遇过充、短路或者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液态电解质极易泄漏并引发燃烧甚至爆炸。如在 2019 年,某知名电动汽车品牌就因电池问题发生多起起火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担忧。而固态电池采用的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腐蚀性,从根本上杜绝了漏液风险,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即使在极端条件下,固态电池也能保持稳定,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二)高能量密度,拓展续航
能量密度是衡量电池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固态电池由于能够容纳更多的活性物质,其能量密度相较于传统锂离子电池有显著提升。以电动汽车为例,搭载固态电池的车辆能够在相同电量下行驶更远的距离,有效缓解了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重庆太蓝新能源公司研发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高达 720Wh/kg ,如果应用于电动汽车,将使车辆续航里程大幅提升。对于消费电子设备来说,固态电池能在更小的体积或重量下提供更长的使用时间,为产品的轻薄化设计提供了可能。
(三)工作温度宽,适应多样环境
无论是酷热的沙漠,还是严寒的极地,环境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一直是个难题。传统液态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电解质粘度增加,离子迁移速度减慢,导致电池容量大幅下降,续航里程大打折扣;而在高温环境中,液态电解质又容易分解,安全性降低。固态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得固态电池能够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南都电源的固态电池可以在 - 20℃ - 85℃的环境下正常使用,能覆盖大部分极限工况,完全充放电 500 次,容量保持 93.4%,2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 80% ,这使得搭载固态电池的设备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固态电池应用广泛

(一)电动汽车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全球对传统燃油车排放限制愈发严格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 1400 万辆,较 2022 年增长 35%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3 年销量超过 688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49.1%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和充电速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续航焦虑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限,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的需求。而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能够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为解决续航焦虑提供了有效方案。
在安全性能方面,固态电池的优势也十分明显。近年来,电动汽车因电池起火等安全事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固态电池不可燃、无腐蚀性的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些安全隐患,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放心地使用电动汽车。同时,固态电池还具备快速充电的潜力,能够大幅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用户体验,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注入强大动力。
(二)消费电子设备升级的关键支撑
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设备而言,轻薄化和长续航始终是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轻薄型手机的占比持续上升,消费者对于手机厚度和重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同时对续航能力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传统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体积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消费电子设备日益轻薄化和长续航的需求。而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小体积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电子设备升级的理想选择。
当固态电池应用于智能手机时,能够在保持手机轻薄外观的同时,显著提升电池续航能力,减少用户充电次数,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固态电池的应用也能让电脑在轻薄便携的基础上,拥有更长的续航时间,满足用户在移动办公、旅行等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此外,对于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来说,固态电池的小体积和高能量密度优势更是能够帮助它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长的续航,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
固态电池的发展制约

尽管固态电池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迈向大规模商业化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较低是一个关键问题,离子迁移能垒比液体高出 10 倍以上 ,导致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快速充电和高功率输出的需求。如在低温环境下,离子电导率进一步降低,使得电池性能大幅下降。此外,固 - 固界面接触问题也不容忽视,电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物理接触和化学接触存在缺陷,导致界面接触阻抗高,锂离子传输受阻,电池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受到影响。例如,金属锂负极与固态电解质接触后容易发生化学副反应,降低界面稳定性,增大界面阻抗。
在成本方面,目前固态电池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工艺复杂,部分材料如硫化锂、氯化锂等高纯度化合物,以及锆、锗等稀有金属价格昂贵,导致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工艺的不成熟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例如固态电池的制造过程中,部分技术路线需要高温烧结、界面优化等步骤,对设备和工艺控制要求极高,不仅增加了生产难度,还降低了产品良率。同时,由于固态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缺乏规模效应,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固态电池的相关配套尚不完善。目前,固态电池产业链仍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标准化的生产设备和统一的产品测试标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也有待加强。例如,在设备制造方面,适用于固态电池生产的设备种类有限,且性能和稳定性有待提高;在产品测试方面,不同企业的测试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产品质量难以统一评估。此外,固态电池的原材料供应也存在一定风险,部分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集中度较高,一旦出现供应短缺或价格波动,将对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未来固态电池前景广阔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在技术突破方面,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工艺,以提高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改善固 - 固界面接触问题。例如,通过开发新型复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将不同类型的固态电解质进行复合,取长补短,有望提高离子电导率和界面稳定性;在界面处理技术上,采用纳米技术、表面修饰等方法,改善电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降低界面阻抗。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固态电池的研发,通过模拟和优化电池的结构和性能,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
在成本降低方面,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成本有望大幅下降。一方面,大规模生产将带来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制备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将降低材料成本和生产难度。例如,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设备成本和能耗;开发新型低成本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替代昂贵的稀有金属,降低材料成本。预计在未来几年,随着固态电池产能的逐步提升,成本将逐渐接近传统锂离子电池,从而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应用方面,固态电池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将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和充电速度,加速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进程。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有望突破 1000 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使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更加接近甚至超越传统燃油汽车。在储能领域,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特点将使其成为电网储能、分布式储能等应用场景的理想选择,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消纳。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成本的逐步降低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固态电池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