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60升油箱,插混车为何比燃油车续航多一倍?秘密全在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60升油箱的车,燃油车跑个五六百公里,基本就快没油了;而插混车呢,往往能轻松跑出1000多公里的续航里程。明明都是烧油,为什么两者的续航能力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

提到这个话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样对比根本不公平!”毕竟,插混车的60升油里,还包含了一块电池的功劳。就拿比亚迪秦PLUS来说,它配备了13 - 26度电的电池,续航能力自然更胜一筹。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

但问题是,这块电池真的能让续航里程拉开如此巨大的差距吗?要知道,就算是电控技术非常强大的特斯拉,百公里耗电量也在10度电左右。如果用这块电池先跑个100来公里,然后再靠油箱的油来接力续航,整体续航里程顶多也就比燃油车多出百公里。然而,插混车的续航里程却能直接翻倍,轻松达到一千多公里。这中间的巨大差距,怎么看都不像是单靠电池就能实现的。所以,真正的原因肯定不在电池上!

那么,真正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其实,答案就藏在“能量利用效率”上。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毕竟大家都会觉得,插混车和燃油车不都是靠内燃机烧油来提供动力吗?怎么会在能量利用效率上存在差异呢?但要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

从表面上看,插混车和燃油车的燃烧效率“大致相同”,但从实际使用情况对比,两者的差异可就大了去了。以普通燃油车为例,发动机在工作时,转速会随着油门的变化而改变。简单来说,根据行驶速度的不同,变速箱会自动进行调整:在低速行驶时,发动机转速较低,燃油效率不高;而在高速超车时,又需要高转速来提供强大的动力。总之,燃油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行,只有在某个特定的转速区间内,燃油效率才能达到最高。然而,在现实的路况中,又有多少时候能满足这个最佳转速区间的条件呢?无疑是很难的!所以,60升油对于燃油车来说,也就只能跑个五六百公里,大部分能量都在这个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掉了。

而插混车就截然不同了,它的设计逻辑实现了“高效分工”,能量利用率自然就高了很多。比如,在低速行驶、起步等这些比较耗油的场景下,插混车完全可以不依靠发动机工作,仅靠电池供电就能满足行驶需求。只有当速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发动机才会介入工作,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更妙的是,发动机的这种介入是通过智能化控制的:在等红灯或者低速行驶时,发动机处于关闭状态,完全不参与工作;当车速达到发动机的最佳工作区间时,电池可能会暂时停止供电,由发动机单独工作;而当车速非常快时,电池又会介入辅助提供动力,让发动机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区间。这样一来,插混车就不像燃油车那样“随意浪费能量”了,每一滴油都能被充分利用,续航里程自然就远了很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插混车还配备了“动能回收”系统,这就使得它的能量利用更加高效了。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燃油系统所产生的能量是无法储存的。比如,某一时刻发动机产生了1万焦耳的热能,如果当时用不掉,这些能量就只能白白浪费掉,这也是为什么燃油车在怠速状态下特别费油的原因。但是,有了“动能回收”系统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有额外的动能产生时,系统会在车辆“需要减速”的瞬间,将这些动能回收并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可别小看这一点,就拿我朋友的电车来说,五一期间他的车行驶了3420公里,总共消耗了593.8度电,其中有206.2度电是通过动能回收节省下来的,这相当于节约了35%的能量消耗!也就是说,一辆平均油耗为8升的车,理论上只要配备了动能回收系统,就能将油耗降低到5.2升左右。
以电动矿卡为例,“动能回收”系统的效果就更加惊人了。电动矿卡上山时通常是空载状态,基本不怎么耗电;而下山时则是满载状态,会携带数十吨的货物。由于上下山的重量差异巨大,下山时产生的能量非常可观。仅靠“动能回收”系统,电动矿卡在下山过程中可能就能将电池充满电。这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动能回收技术在特殊场景下的极致应用。
诚然,我们日常的用车场景不像电动矿卡那样工况极端,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插混车在城市道路行驶时,经常需要刹车、减速、起步。如果没有动能回收系统,这些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都会白白浪费掉。但有了这个系统,回收的能量就转化成了节省下来的油钱。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发动机高效工作区间的设计,插混车的设计简直就是把“节能省钱”做到了极致。
综上所述,插混车之所以能拥有超长的续航里程,并不是仅仅依靠那块电池。它是发动机、电机和动能回收系统协同工作的结果,就像是一场完美的“团队赛”。插混车采用的是“花小钱办大事”的逻辑,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它的续航里程能比燃油车远这么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