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零跑实现盈利,意味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2.0时代,机遇危机并存

    车厂小南哥头像车厂小南哥头像
    车厂小南哥01-31

    零跑汽车在“烧钱十年难盈利”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魔咒下,零跑汽车2023年第三季度首次实现毛利率转正,2024年一季度更以1.2%的经营利润率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盈利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当蔚来、小鹏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特斯拉利润率持续下滑时,这家曾被贴上“二线新势力”标签的企业却悄然突破重围。其盈利背后的逻辑,既是对行业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是一场“反主流”商业模式的胜利,意味着国内新能源开始进入2.0时代

    新能源汽车1.0时代是“激光雷达数量竞赛”和“算力军备竞赛”的,而2.0时代应该是零跑的“技术自研+供应链垂直整合”苦行僧之路,其自研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将整车控制器数量从42个压缩至4个,硬件成本降低30%;自研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让电池包空间利用率提升14.5%,每度电成本较行业均值低15%。这种“把供应链攥在手里”的策略,使其单车成本比竞品低10%-15%。

    不盈利的企业,都是中了怪圈和魔咒,零跑跳出了新能源车企“用亏损换规模”的怪圈。不同于蔚来依赖代工、小鹏过度外包的模式,零跑从电驱系统到智能驾驶芯片全部自研,甚至自建三电工厂,构建了从芯片到整车的技术闭环。2023年,其研发费用率仅为11.3%,远低于蔚来的31.5%和小鹏的25.9%,但研发成果转化率却达到78%,真正实现了“把钱花在刀刃上”。

    新能源2.0时代教会我们要另辟蹊径,当新势力们扎堆25-30万元高端市场时,零跑却将枪口对准了14-19万元主流消费带。这个价格区间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43%的份额,却长期被合资燃油车垄断。零跑C11(图片|配置|询价)、C01等车型以“B级车尺寸、A级车价格”的错位竞争策略,精准收割家庭用户需求。2023年,其14-19万元车型销量占比达67%,平均成交价16.2万元,毛利率仍能维持在5.8%,证明性价比市场并非利润荒漠,而是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怎么玩

    这种定位的巧妙之处在于,既避开了与特斯拉、比亚迪的正面厮杀,又绕开了传统车企在10万元以下市场的价格绞杀战。更关键的是,零跑抓住了新能源市场从“早期尝鲜者”向“大众消费者”过渡的窗口期。数据显示,2023年15-20万元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12%,而零跑在该细分市场的市占率从2022年的5.3%跃升至12.1%,成为结构性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在有大部分需求的价格区间做产品,才能更好的服务员用户

    2.0时代更应该技术出海,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打开了“技术换市场”的新范式。不同于蔚来向中东资本“卖身求生”,零跑通过“反向合资”模式,以15亿欧元出让20%股权,不仅获得现金流输血,更借助Stellantis在欧洲的6000家经销商网络实现轻资产出海。这种“用技术专利换渠道资源”的策略,使其海外市场拓展成本降低60%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零跑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打包成技术解决方案向Stellantis输出,开创了中国车企向跨国巨头“反向技术授权”的先例。这种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的跃迁,不仅带来每年数亿欧元的授权收入,更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重构了中西方车企的权力关系。


    零跑虽然实现阶段性盈利,但仍然存在几大隐患,阻止着它成为世界巨头,当前50万年销量尚未跨越汽车行业100万辆的“生死线”,固定成本摊销压力仍存;第二个是自研方面,全栈自研路线在智能化下半场需要持续高强度投入,2024年研发预算同比增加35%至32亿元,可能侵蚀利润空间,虽然出口问题起步很好,但欧洲市场对本土供应链的监管壁垒、东南亚市场日系品牌的强势地位,都可能让出海故事打折。

    活得好活得久才是可持续发展,零跑的盈利密码,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规律的回归:不盲目追求科技光环,而是死磕成本效率;不沉迷高端叙事,而是专注大众刚需;不困于本土内卷,而是全球化配置资源。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或许缺少新势力常见的颠覆性标签,却暗合了汽车产业“规模为王、成本制胜”的制胜法宝

    #零跑凭啥成为第二家盈利新势力#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