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汽车电子之显示技术

    金铜桥头像金铜桥头像
    金铜桥01-28

    汽车显示技术作为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核心交互界面,近些年来历经了迅猛的迭代进程,由传统的机械仪表演变为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交互系统。以下乃是关于汽车显示技术的现状、关键技术以及未来趋势的详尽剖析:


    一、当前主流汽车显示技术现状

    1. 车载显示屏技术分类

    技术类型

    代表应用

    技术特点

    代表车型

    LCD 液晶屏

    中控屏、仪表盘

    成本低廉、寿命绵长,然而对比度欠佳、厚度偏大、功耗较高

    丰田卡罗拉、大众 ID.4

    OLED

    曲面屏、透明显示

    自行发光、对比度甚高、柔性可弯折,不过存有烧屏之风险

    奔驰 EQS(Hyperscreen)、蔚来 ET7

    Mini(图片|配置|询价)-LED

    高端仪表盘、后排娱乐

    分区背光得以控制,亮度可达 1000nit 以上,寿命优于 OLED

    理想 L9、特斯拉 Model S Plaid

    Micro-LED

    概念车显示系统

    超高亮度(>2000nit)、零延迟,只是量产成本极高

    宝马 i Vision Dee 概念车

    电子墨水屏

    车外信息显示

    超低功耗、于阳光下可视,只是刷新率低下、仅支持黑白

    高合 HiPhi Z(外置屏幕)

    2. 关键交互技术

  • HUD(抬头显示)
      • C-HUD(组合式):成本较低,然而成像区域狭小(如本田雅阁)
      • W-HUD(风挡式):主流之方案,成像距离 2 - 4 米(奔驰 S 级、小鹏 G9)
      • AR-HUD:虚实融合导航,投影距离 7 - 15 米(华为问界 M9、大众 ID.7)

    • 智能表面技术
      • 隐藏式触控:宝马 iDrive 8.0 的曲面交互屏
      • 力反馈触控:奥迪 MMI 系统借由振动模拟物理按键

    二、技术突破与痛点分析

    1. 创新方向

    • 光学技术
      • 光场显示:化解 HUD 景深适配之难题(如 WayRay 全息 AR 导航)
      • PDLC 调光玻璃:达成屏幕透明与不透明之切换(蔚来ET5全景天幕)
    • 材料革新
      • UTG超薄玻璃:三星显示用于可卷曲车载屏(厚度<30μm)
      • 纳米银线触控:弯曲半径<3mm,适配异形屏(京东方柔性方案)

    2. 行业痛点

    • 可靠性挑战
      • 车载屏需通过-40℃~85℃温度测试(高于消费电子标准)
      • OLED在强光下寿命缩短30%(需增加散热与亮度补偿算法)
    • 人因工程瓶颈
      • 触控误操作率:时速60km时误触率比静止时高47%(需结合手势/语音控制)
      • HUD虚像畸变:曲面风挡导致图像形变(需ASIC专用矫正芯片)

    三、未来发展趋势(2024-2030)

    1. 技术融合方向

    技术融合

    应用场景

    典型案例

    显示+AI

    视线追踪自动调节屏幕亮度

    特斯拉FSD Beta版DMS(驾驶员监控系统)

    显示+元宇宙

    3D全息虚拟助手

    丰田与Unity合作开发“Metaverse车载界面”

    显示+生命感知

    屏幕集成心率/疲劳检测传感器

    比亚迪“手掌钥匙”+健康监测系统

    2. 形态创新预测

    • 全景式交互

      • 贯穿式三联屏占比将从2023年的18%提升至2030年的45%
      • 车窗显示:大陆集团开发“智能车窗”,融合广告与AR导航
    • 无介质显示
      • 全息空气成像:日本JDI研发激光激发空气等离子体显示技术
      • 光波导AR:苹果CarPlay未来或整合Meta Quest Pro光波导方案

    3. 供应链变革

    • 本土化替代加速
      • 国产车载屏份额从2020年的32%升至2023年的58%(天马、京东方主导)
      • 华为“光场屏”技术实现120%体积缩减,打破海外HUD垄断
    • 成本下降路径

    图片来自于瑞丰光电

      • Mini-LED背光成本:2023年每寸15→2025年预计15→2025年预计8(华星光电数据)
      • 印刷OLED量产:TCL华星8.5代线2024年投产,成本比蒸镀工艺低40%

    四、政策与标准演进

    • 安全法规
      • 欧盟GSR 2024新规:限制中控屏触控层级(不得超过2级菜单)
      • 中国国标GB/T 40429-2021:要求HUD图像畸变率<3%
    • 环保要求
      • 欧盟ELV指令:2025年起车载屏重金属含量需低于100ppm
      • 可回收设计:三星推出模块化显示屏,维修更换率提升70%

    五、挑战与应对策略

    1.技术矛盾

    • 高分辨率 vs 低功耗:AMOLED驱动IC功耗需降至0.5W/英寸以下
    • 大尺寸 vs 可靠性:30英寸以上屏幕需增加钢化硅基板防碎裂

    2.用户体验陷阱

    • 避免“过度屏幕化”:保时捷调研显示,72%用户仍希望保留物理旋钮
    • 防眩光涂层:康宁大猩猩玻璃AutoGrade可降低80%阳光反射

    3.供应链风险

    • 车规级显示驱动芯片国产化率不足20%(集创北方、云英谷加速替代)

    总结

    汽车显示技术正在经历从“信息呈现”到“场景智能”的范式转移,未来将呈现三大特征:

    1. 空间维度扩展:从平面到立体(全息)、从车内到车外(智能表面)
    2. 交互方式升维:触控→手势/语音→生物感知→脑机接口
    3. 生态价值重构:屏幕成为车云协同入口,广告、订阅服务等新商业模式涌现

    数据前瞻

    • 2023年全球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达98亿,2030年预计突破98亿,2030年预计突破240亿(CAGR 13.7%)
    • AR-HUD渗透率将从2023年的5%增长至2030年的35%(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

    技术的终极目标并非取代物理世界,而是构建更安全、更人性化的人车交互体验。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