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独家揭秘!一本关于智能汽车软件安全图书的创作故事

    历时两年多,这本《智能汽车软件功能安全》终于出版发行了,这本书也是业界首本关于智能汽车软件安全的书。

    在最后校审阶段,作者看到出版社编辑老师在竞品分析一栏中写的“本书没有竞品”,让她意识到她似乎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有点担忧也有点感叹,担忧的是可能功能安全这个方向比较小众,读者数量也会相应比较少;感叹的是对于智能汽车领域而言,软件功能安全至关重要,此类书籍居然成为小众赛道,足可见行业内对功能安全的认知缺乏。

    以下内容为本书作者吴丹丹亲笔书写,内容略有省略:

    两年多的心血终于转化为成果,虽有担忧和感叹,但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激动的。我终于在40岁前完成了12岁时种下的写书梦想,虽然这是一本技术书籍,与当时规划的文学作品相差甚远,但它让我了解了书籍从选题到撰写、再到校审、最后出版的全过程,童年时对于出书的茫然终于得到了答案。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写作,当时没有想到后来自己会成为一名理科生。

    在那些年的写作时间里,我也陆陆续续在一些作文期刊上发表一些小文章。记得有一篇小作文《老榆树》发表后,出版社给我寄来了10本有我作品的期刊作为稿费。那时候我也特别爱阅读,但没有钱买书看,我就把其中9本拿到书店和人家置换,置换回来的书籍中有一本当时的畅销书,郁秀撰写的《花季.雨季》,内容是描写深圳特区时代背景下一群高中生的生活,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真的太喜欢这本书了,看了不下三遍,也正是这本书让我蠢蠢欲动了自己写书的梦想。

    再后来,对数学、物理、化学更感兴趣的我就坚定的走上了理工科的道路,再到后面的工作生涯,我似乎距离写书这件事渐行渐远,但是内心里写书这束光是始终没有磨灭的,我是打算如果有一天,我可以不用为生活奔波时再去实现这个儿时的梦想。但也因为对写作的热爱,2016年的时候,我开通了我的第一个公众号,写一些随笔,当时纯粹是把公众号当成自己的日记本,后来发现公众号其实应该是一个知识、思想、经历的分享平台,至今这个公众号虽然也还保留,但已经清空了内容,留着后续分享不同方向的知识。

    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我感觉自己已经从一个文艺青年彻底变成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工程师,写东西没有那么多阳春白雪的华丽辞藻,也没有那么多敏锐且多愁善感的细腻情绪,更多的精力是钻研我的专业,写的内容也力求客观,平实,重在阐述事实与观点。2019年我和几个小伙伴创业期间,又开通了“功能安全专家”的公众号,专注技术专业文章的撰写。结合多年的工作积累,利用业余时间在知乎和公众号上写一写技术文章,或者写写自己的行业感想,让我重拾了写作的快乐。

    一次偶然的机会,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事业部的负责人杨福川老师联系了我,他们正在策划一系列关于智能汽车的图书,并希望我能合作,独立撰写一本书,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那之前,我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智能汽车软件功能安全和智能汽车领域研发流程体系构建的沉淀与规划。经过多次讨论和选题探索,我们最终决定首先撰写关于智能汽车软件功能安全的书籍。在此真心感谢杨老师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重燃了写书的梦想。从此我的命运中又多了一个贵人,需要我毕生感恩。

    主题确定后,就开始进行选题立项的申请,然后开始规划书籍的目录大纲,这个过程,特别感谢杨老师的指导,并给我们这些初次写书的人员组织了专业的培训,让我终于了解了原来出一本书要经历那么多繁琐的步骤,书籍从编写到出版要经过多次校审的漫长时间,并且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作者的努力,还有很多编辑老师的辛苦付出,才能最终成就一本书的发行。

    在签订合同时,我有点过于自信,当时我给自己规划的时间是半年完成,字数30万。杨老师根据我的规划,结合他的经验,建议我字数可以扩展到35万,按照出版社的规定,字数不够没有关系,但是关键不要写超了。后来事实证明,30万字我确实估低了,最后交稿时字数确实超了。完成时间上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完美,一是因为写作时间都是靠每天晚上加班结束后,夜深人静的那几个小时,以及节假日和周末的时间,总时长很有限;二是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期,没有思路或者进入知识盲区,需要查阅资料,重新梳理思路。所以从启动编写到初稿完成我差不多用了快十个月的时间,超出心理预期时间四个月,并且写完初稿也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后面还要一次次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打磨。据杨老师说,每一本书的出版,出版社这边都会涉及几十个环节几十个人的投入,这个过程中确实让我深刻理解了有次交流时杨老师说的一句话,每一本书从最初编写到最后出版,作者都很不容易。现在走过这个过程,我觉得还要额外加一条,编辑老师们也很不容易。这个过程特别感谢杨福川老师和董惠芝老师认真且耐心的指导。

    回想创作过程,其实是一段充满孤独、煎熬与坚持忍耐的经历。由于我是一个比较热衷工作的人,大概从八、九年前开始,我的生活和工作基本是不分离的,我几乎会随身时刻带着电脑,每天晚上除了常规的加班,到家后依然会打开电脑工作或学习一两个小时,否则我就会感觉心理不踏实,所以其实我的业余时间非常少,在这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我还需要偶尔把一些感悟和经验记录下来,我的公众号和知乎,加强自己理解的同时也能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我一直认为知识永远不会因为分享而变少,知识分享是一件利他也利己的事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创造这本书的时间大多数都集中在工作日晚上11点到凌晨2点这个时间段,或者是周末、节假日的白天加晚上。

    但是有时候创作节奏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写到一个知识点,不仅需要自己的深度思考,也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来确认自己的观点,还要设计怎么通过文字把想法说明白。由于我这本书没有竞品的属性,也就没有直接的参考,更没有可以请教探讨的人。懂智能汽车软件的不一定懂功能安全,懂功能安全的不一定懂智能汽车软件。虽然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资深的从事功能安全的朋友,但是智能汽车软件的功能安全还处于多元发展期,大家对此也没有太多的最佳实践。并且写书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每个知识点的描述、做法要符合全书的主旋律,如果借鉴多家之言,很容易偏离主题。有时候写作还需要一鼓作气,在编写一个章节时,如果当天没有写完,思路一旦中断,第二天晚上还要花些时间再来衔接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但是由于我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业余时间,每天熬得太晚,身体也会扛不住,偶尔一两天,可以靠写书成就感带来的内啡肽分泌来抵抗疲惫,长期还是吃不消,所以每晚的撰写内容难免还没写完就被中断。写书的过程就是在这样迂回中持续前进,顺利的时候,一个晚上可以码四五千字;不顺利的时候,周末一天可能也就几百字。

    人性都是向往安逸的。对于写作,虽然热爱,但每个夜晚不停的思考、敲字远远没有窝在床上追剧舒适,对抗人性的弱点,只能靠坚持和自我鼓励。大学时期看过的一段话对我很受用,大意就是任何学习和努力的过程都是痛苦的,但是达到的成果将会让你感到荣耀和满足。因此,在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是通过对成果的渴望来驱动自己。并且我是一个忠实的长期主义信仰者,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成果,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就是在向好的方向更近一步。在初稿完成的那一刻,真的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是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终于都转化成了文字,二是终于完成了已经延期四个月的目标,虽然后来发现我还是过于乐观了,出书没有那么简单,后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全书最后四个字是“未来可期”,我很喜欢这个词,所以把他放在结束语。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因为有期许才有执行的动力,无论是对于智能汽车软件功能安全还是对于我们汽车领域的从业者,对未来怀揣希望,我们才能把这份事业做好。

    这些年也有很多朋友结识于我的自媒体账号,从素不相识到经常互动,最终转化为朋友。每个人在努力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些正反馈,发现自己能够给别人带来价值时,才更有动力做下去,所以是你们给我力量去坚持。

    希望在你们需要相关知识时,这本书能够带给你一点帮助,这样,写书这件事的意义才真正具象化。

    小编寄语: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一本好书的出版背后,总是有各种各样动人心弦的故事。而一本本好书背后,则是一位位作者的人生历程见证、经验心血灌注。期待遇见更多的好书,见证更多的好书背后的故事。

    • 本文来源:IT阅读排行榜

    • 责任编辑:李钰韩

    • 审核人:李双雷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