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天津华利面包车的回忆

    大家还记得“要发家,买大发,发发发!”这个广告语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天津大发面包车广告。大家记得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黄色小面的吗?

    大发面包车在日本是厢式货车,尽管有很多设计缺陷。但是这种车型油耗低,经济适用,价格低。还是比较适合当时的中国市场的,引进大发车的目的,是以民用为主,加装座位后,既可以送货又可以坐人,为当时的城乡老百姓出行提供了轿车的替代品。当时天津汽车厂通过谈判,从日本引进了大发总装生产线,生产“天津大发”汽车。

    1984年9月25日晚上10点05分,中国第一辆由中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在市郊杨柳青镇的天津市汽车制造厂顺利开出生产线。第一批汽车是日本零件中国组装,装焊、油漆、总装、质检。在 1984年最初生产的两三个月里,总共只生产了几十辆车。

    但是就连当初将大发带到中国专家们并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之后,大发车竟会成为中国北方诸多城市街道上的一道风景。1986年2月19日天津大发的灯具零部件开始国产化。1987年年底,零部件的国产化已由1984年的8%上升至85%,这一速度令日本人咋舌。也正是在1987年,天津出现了第一辆大发车型的出租车。

    大多数人对天津大发的记忆也就是从作为出租车的“面的”这个时候开始。打出租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身份,而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有一辆出租车,能够将人与捎带的东西安全地送达目的地,就完成了一辆“的士”的基本使命。“大发面包车的结构比较简单,整车的承载能力也很强,既能拉货又可以拉人,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天津汽车制造厂的老职工讲,当时津城城市的街道还很窄,大发车不仅转弯方便,停在路边也省地。在当时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黄面的以其空间大、载重大、承载人数多、省油、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替代轿车,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人回忆,当时全国各地到天津购买华利大发面包车的人,几乎住满了天津的一条街。资料显示,从1984年9月至1999年,天津汽车制造厂总共生产了30万辆大发车,其中有90%是供给全国各地的出租行业使用。仅天津,就有超过5万辆的黄大发挂上了“出租”的顶灯。大发车受到欢迎,是因为出租车正在成为普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之一。大发车在中国诞生的使命,正是为了带给国人这种廉价实惠的出行享受。大发这款产品适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这种供求高度契合的“火花”,成就了天津大发供不应求的辉煌。

    我的记忆停留在1993年和2004年,93年的时候的我还在上学,出门打上一个黄色小面的,5元的起步价比夏利7元的起步价便宜,也很方便。那时满大街都是面的,就像冯巩和牛振华的小品《面的与皇冠》里说的那样,成群结队,堵塞了交通。

    2004年那时的我辞职以后,利用我自己在外资企业做过管理的经验,自己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电子线束加工厂,为了送货拉货方便,花了4000元买了一辆二手的华利面包车,和面的同款,车龄六年了,车况也很糟糕。但那时候没有钱,一切都以实用为基准。它陪伴我两年有余了,厂里所有的拉货拉人都是它,经济省油,但是有时候也会犯毛病,我都是自己来做简单的维修。虽然是三缸发动机,但是运行平稳,抖动也不明显。至今看到它的身影,还是很有感情啊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