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测背景与意义

2024 年的电动汽车冬测备受瞩目,此次测试由懂车帝牵头,在 11 月至 12 月期间,横跨中国黑河、美国阿拉斯加、瑞典于默奥三地展开。测试范围覆盖亚洲、北美、欧洲,涉及近 40 个品牌的 90 多辆热门车型,测试科目涵盖基础用车、主动安全、极限续航、拉力计时等多个方面,累计里程近 10 万公里。这样大规模、多地域、全科目且严谨的测试,在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电动汽车的续航、充电速度、智能驾驶安全性等,是他们购车时极为关心的核心要素。而冬季低温环境对这些性能的影响巨大,以往消费者缺乏权威、全面的信息来了解车辆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表现,导致在购车决策时面临诸多困扰。此次冬测,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购车指南。
对于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来说,冬测是一场技术大考。通过对不同车型在极寒条件下的测试,能够精准暴露出当前技术的短板与不足,为车企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指明方向。同时,这也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完善,促使各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续航:低温下的里程挑战

续航成绩概览
在本次冬测的续航测试环节,不同车型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可谓是参差不齐。在京津冀地区低温区(平均气温 10°C),坦克 700 展现出了强大的续航能力,其续航里程达到 93.5 公里,续航达成率更是高达 103.9%,这样的成绩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而在该温区,像理想 L9 也有着出色发挥,续航里程为 238.8km,续航达成率为 101.6%,百公里能耗控制在 19.64kWh,百公里馈电油耗为 7.39L。
当来到平均气温低至 -15°C 的呼伦贝尔地区寒冷区,测试难度直线上升,众多车型的续航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特斯拉 Model 3 在低温区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续航里程有 550.0km,续航达成率为 90.8% ,但到了寒冷区,续航里程骤降至 234.0km,续航达成率仅为 38.6%,百公里能耗也大幅上升至 30.45kWh。反观理想 L9,在寒冷区续航里程为 164.7km,续航达成率为 70.1%,在 50 万级增程 SUV 组别中依然能够拔得头筹 。坦克 700 在寒冷区的续航里程为 72.5 公里,续航达成率为 80.6%,在新能源硬派 SUV 组别中位列第三。

影响续航的因素
低温环境堪称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 “头号杀手”。当温度降低,电动汽车所使用的锂电池内部化学材料的活性会显著下降,这直接导致锂电池的容量和电压降低。从微观层面来看,电池内部的锂离子在低温下活跃度降低,移动速度变慢,使得电池的内阻增大,从而在放电过程中能量损耗增加,可输出的电能减少,续航里程自然大打折扣。
空调的使用也是影响续航的重要因素。在冬季,为了保持车内温暖舒适,车主们往往会开启暖风。而电动汽车与燃油车不同,燃油车可以利用发动机产生的余热来供暖,电动汽车则需要依靠电池的电能来制热 。目前,多数电动汽车采用 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制热,这种加热方式能耗较高。据相关研究和测试,冬季使用 PTC 加热器取暖,可能会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减少 20% - 40% 。例如,通过实际测试,一辆原本续航里程为 500km 的电动汽车,在开启暖风后,实际续航里程可能只有 300 - 400km。
此外,车辆的行驶工况、驾驶习惯等也会对续航产生影响。在低温环境下,若车辆频繁启停、高速行驶或者行驶在路况较差的道路上,都会增加能耗,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
充电:速度与效率的考验

充电速度实测
在本次冬测中,充电速度的测试结果同样吸引了众多目光。在京津冀地区低温区,不同车型的充电表现呈现出明显差异。宝马 i5 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充电效率,仅需 30 分钟就能完成充电,在众多车型中脱颖而出 。极氪 7X 也毫不逊色,其充电时间仅为 24 分钟,在 20 万级热门纯电 SUV 组别中位列第二。特斯拉 Model 3 的表现也较为出色,充电时间为 25 分钟 。
当测试环境切换到呼伦贝尔地区寒冷区,平均气温低至 -15°C,充电速度普遍受到了较大影响。特斯拉 Model 3 的充电时间大幅延长至 52 分钟 。宝马 i5 的充电时间从低温区的 30 分钟增加到了 35 分钟,但依然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充电速度 。Model Y 在寒冷区的充电时间为 42 分钟,相比其在低温区的 31 分钟也有所增加 。极氪 7X 在寒冷区的充电时间为 30 分钟,在极端寒冷条件下仍能维持较高的充电效率,实属不易 。
提升充电速度的方法
在冬季,有一些实用技巧和建议可以帮助提升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选择温暖的场所充电是关键。将车辆停放在室内车库或有暖气的封闭空间内进行充电,能有效提升电池的温度,从而提高电池的活性,加快充电速度。比如,将车停放在地下停车场,相较于露天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的温度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能为电池充电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
充电前先预热电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部分电动汽车具备电池预热功能,在充电前可提前开启,使电池温度升高,这样在接入充电桩时,充电速度会明显加快。如果车辆没有自带的预热功能,也可以在充电前开启车内暖风,让电池间接受热升温,但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过度消耗电量 。
用车后及时充电同样重要。车辆行驶后,电池处于发热状态,此时电池的活性较高,及时充电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快充电速度。尽量避免在电池电量过低时才进行充电,因为电池电量过低时,充电速度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频繁深度放电还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
智驾安全:冰雪路况下的考验


智驾安全测试项目
在本次冬测中,智能驾驶安全方面的测试也是一大重点。懂车帝设置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项目,旨在全面检验车辆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冰雪路况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雪地追尾规避测试是其中一项关键内容。在模拟的雪地场景中,车辆需要依靠自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准确识别前方突然减速或静止的车辆,并及时做出制动或避让反应,以避免追尾事故的发生。这一测试项目对车辆的传感器性能、算法的精准度以及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事故现场应对测试同样至关重要。测试场地模拟了积雪路面条件下多车连撞后的大型事故现场,考验车辆在面对复杂且危险的事故场景时,其智能驾驶系统能否帮助驾驶员做出正确决策,顺利避免二次事故。车辆不仅要能够准确识别事故现场的各种障碍物、车辆和人员,还要具备合理规划行驶路径、安全绕行或及时刹停的能力 。
此外,还有雪地夜间前车急刹、冬季典型复杂弯道等测试项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全面考验车辆在冬季特殊路况下的智能驾驶安全性能。
测试结果分析
从测试结果来看,不同车型在智驾安全测试中的表现差异明显。部分车型展现出了较为出色的智能驾驶安全性能,而有些车型则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在雪地追尾规避测试中,一些配备了先进激光雷达和高精度传感器的车型表现突出。这些车型能够在较远的距离就探测到前方车辆的异常情况,并且迅速做出反应,通过精准的制动控制,成功避免了追尾事故的发生。例如,比亚迪的部分车型凭借其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在该项测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搭载的激光雷达可以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融合后,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感知路况,为智能驾驶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
然而,也有一些车型在测试中出现了失误。采用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 Model 3、Model Y,在某些复杂场景下,其智能驾驶系统对路况的识别出现了偏差,导致制动反应不够及时,险些发生追尾事故。这表明纯视觉方案在面对冰雪等恶劣天气条件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光线、积雪反射等因素影响较大 。
在事故现场应对测试中,理想 L6、理想 MEGA 成为唯二实现安全绕行的车型。它们通过智能驾驶系统对事故现场的精准识别,以及高效的路径规划算法,成功避开了事故现场的障碍物,展现出了强大的智能驾驶实力 。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问界 M7、问界 M9 等多款车型则实现了紧急刹停,有效避免了二次事故的发生,体现了华为智驾系统在安全制动方面的可靠性 。
总结与展望

通过 2024 年电动汽车冬测,我们对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充电以及智驾安全性能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续航方面,低温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影响显著,不同车型受影响程度各异,电池活性降低、空调制热能耗高等因素是导致续航里程缩短的主要原因 。充电速度在低温环境下也普遍受到影响,但通过选择合适的充电环境、提前预热电池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充电速度 。在智驾安全方面,不同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冰雪路况下的表现参差不齐,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对于保障智能驾驶安全至关重要,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短板需要克服 。
展望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如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有望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延长循环寿命并提高安全性,从而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 。充电技术也将朝着更快、更便捷的方向发展,超快充技术、无线充电、换电等新型充电方式将逐渐普及,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充电体验 。在智能驾驶领域,随着传感器技术、算法的不断优化以及 5G 通信技术的应用,智能驾驶系统将更加智能、可靠,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和极端天气条件,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出行保障 。
总之,尽管目前电动汽车在冬季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未来的交通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推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