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U7 PHEV车身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5360/2000/1515毫米,轴距为3200毫米。
仰望U7纯电版的长宽高分别为5265/1998/1517毫米,轴距3160毫米。

斯巴鲁水平对置发动机

保时捷水平对置发动机

优点
水平对置发动机本身就左右对称,因此它可使变速器等放置在车身正中,让汽车左右重量对称,这种发动机可以很简单地相互抵消振动,使发动机运转更平稳,而不会像大多数汽车那样重心偏向一侧。水平对置发动机的重心低,能让车头设计得又扁又低。这两点都增强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此外,水平对置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方向与传动轴方向一致,因此不需要改变动力传递方向而是可以直接与离合器、变速器对接,大大提高了动力传递效率,使汽车的起动和加速更迅猛。
缺点
水平对置发动机的缺点是维修不方便,而且各缸点火间隔不一致,使其排气声音比较怪异。普通汽车极少装配水平对置发动机,只有保时捷、斯巴鲁和丰田等仍在生产和使用这种发动机。

除了DM-i、DM-p和DMO,比亚迪又做了一套混动技术?
而且还有国内首台水平对置2.0T四缸发动机?
在第390批工信部新车目录里,仰望U7首次申报了插混版本,可能已经有人猜到了,易四方和插混,这不就是仰望U8的那套动力架构吗?
然而并不是,因为这次的新混动技术,发动机能参与直驱,协同52.4kWh的刀片电池,来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综合续航,问题来了,比亚迪的这台水平对置发动机,到底什么来头?新混动技术有什么效果?

在比亚迪的插混体系里,骁云发动机已经有1.5L、1.5T和2.0T,为什么还要专门造一台水平对置的2.0T?
或者说,连仰望U8都没享受到的新机,为啥先给到仰望U7?
事实上,一部分原因就在这两款车的特殊定位上,SUV和轿车通用一台发动机,没什么技术难点。
但对基于易四方技术打造的车型来说,想延续模块化思路就有些困难了。
由于两两一组集成的电机构造,前轴几乎没有给发动机留下太多空间。
再加上四电机驱动车轮的逻辑,完全不需要传动轴,所以仰望U8将2.0T(代号BYD487ZQD)发动机作横置,高度则正好利用越野车的高车身来镶入前轴,这对于离地间隙只有150mm的仰望U7而言,前轴显然不可能再放下这台大体积发动机,总不能在机盖上切一个洞吧?

因此,要想在轿车上实现易四方插混,就必须把发动机推倒重来。

首要难题就是削薄发动机的高度。
对四缸发动机而言,把活塞从纵向运动改为横向,不就完美解决了吗?
所谓的水平对置发动机,正是把活塞放在曲轴两侧,在水平方向作左右运动,尺寸不再受行程限制,所以一般水平对置发动机,体积比常规形式小巧很多,保时捷911的后置布局就是典型例子。
也就是说,由于发动机变矮了,车头就可以设计的又扁又宽,整车的重心会变得更低,车辆行驶时也就更加平稳,而且还安装在整车的中心线上,两侧活塞产生的力矩能相互抵消,进而又降低了发动机振动和噪音,更何况水平对置属于对称稳定性结构,运行时功率损耗比直列或V型更小,属于低油耗发动机构型,曲轴的平衡配重因素减少,也就更容易实现高转速,所以从体积到构造,只有水平对置发动机才能更好的适配易四方做混动技术。

另一个原因,是让发动机参与直驱。
如果说仰望U8的发动机就是一台增程器,这不仅是因为四电机有上千匹马力,电驱逻辑覆盖全工况,压根没给发动机留下直驱的可能,更何况,没有传动轴再加横置2.0T,即便把功率调到极限,也不可能用前驱带着3.4吨的自重玩越野,所以鉴于仰望U8的特殊定位,四电机越野才是它真正要做的事,那3.2吨的仰望U7,凭啥说发动机有直驱的必要了?
首先,BYD4H20也是横置,排量和最大功率,和仰望U8完全一致,但账面数据可不等于效果,因为比亚迪把进气歧管底座设计在了缸体的底部,排气歧管则在缸体顶部,斯巴鲁的前排气歧管位置正好相反,目的就是为了把整个进气系统绕开前轴的集成电机组,这明显就是为了直驱做的设计。

除了直驱的职能,仰望U7插混的这台发动机还要负责充电,毕竟52.4度的电池,明显不够四电机分配动力,这意味着,串联电机的增程模式肯定存在,那,水平对置发动机适合做混动吗?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增程器,思路都遵循窄长型缸体,根据不同的行程缸径比,找到压燃效果最佳的喷射压力或进气门关闭节奏,目的都是充分压榨热效率,做到高效的油电转化率,但水平对置发动机显然不可能把缸体做成细长型,因为缸距决定了发动机长度,冲程决定了宽度,所以在有限的行程上,可以通过增加缸径,喷射压力至少会在350Bar以上,当然了,由于活塞横向运动,电子机油泵也更容易润滑降低磨损,我们推测,新发动机的发电效率,很有可能比市面上主流增程器更高。

U7后桥一体式电控的双电机,可以在两个后轮之间瞬间施加不同的扭矩。
U7的操控性,可以在牵引和加速阶段,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得到改善,而无需激活制动器。
这就是电动扭矩矢量控制,代表了比亚迪运动差速器的持续进一步发展。
匹配“陆地壁虎”混动技术,只有云辇-Z效果最好?
要说仰望U7插混改变了以电为主的混动思路,其实并不严谨,因为新车还是用了易四方技术,四电机1000kW的最大功率比很多超级跑车还要夸张,所以整个动力架构还是会以电驱为主,发动机串联保证足够的电量,并联直驱仅驱动前轮,结合易四方技术本就可以让前后轴的轮边电机在0-100%范围内自动调整扭矩,所以这套很可能被称为“陆地壁虎”的比亚迪新混动技术,动力分配的逻辑就成了,在电量充足的情况下,低速场景以后桥双240kW的电机驱动为主,中速场景前桥双260kW电机参与更多驱动任务。
馈电后,发动机启动充电,串联电机后以后驱为主,只在高速续航参与直驱,协同四电机驱动,这会是易四方插混的最强动力形态,也是大家现在非常熟悉的第五代DM直驱串并联动力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比亚迪基于水平对置发动机打造的新混动技术,整套系统的动力分配逻辑,基本可以看作是后桥多一台P4电机的DM-p技术,效果自然是主打性能和高效,叠加4H构型先天的能耗优势,估计仰望U7插混的馈电油耗,基本会和唐DM-p(整备质量2.4吨)保持大约1L的误差,大概率会在7.5L/100km左右。
从疑似“陆地壁虎”的技术命名来看,还能确定两件事:
一个是仰望U7插混不能下水,没有仰望U8的涉水越野模式,毕竟低离地间隙的四门轿车,完全没有当船开的必要,应对暴雨极端环境倒没什么问题;
另一个则是底盘的稳定性会更高,目前比亚迪已经确定仰望U7插混搭载云辇-Z,不妨推测,未来搭载易四方插混技术的轿车,也会用到这项技术。
那,为何在5种云辇技术类型里,只选择了这项呢?
这还得从云辇-Z的结构来聊,一般来说,调整悬架行程比较主流的途径,是通过空气或油液这两种介质来完成,而云辇-Z利用电磁来实现,传统液压减振器被高度集成化悬浮电机替代。
也就是说,用悬浮电机直接做功,去掉油液能量传递损耗更小,比压缩空气或调整液压阀,更容易做到对悬架的调整精度,动态反应更快,加速急刹或者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身姿态几乎不会出现明显俯仰,舒适性效果显然更好。

从云辇-C的专利图中,也能清楚看到前双叉臂悬挂的两侧,各有一个六棱形筒柱,这正是用来提供支撑力的永磁电机组,利用大量的电磁组件实现磁通量的快速调节,就是磁力互斥的效果,像仰望U9能实现的“原地起跳”,仰望U7用云辇-Z同样也可以。
当然了,小米汽车的那套预研底盘技术,是在四个轮边放了四台4.6kW的动力源,配合双阀CDC才能实现,从技术角度看,依然是利用液压介质调整悬架行程,所以再结合仰望U7超过3.2吨的自重来说,利用电磁底盘明显更适合大体重的插混车。
最后复盘下来,基于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多电机的混动技术,叠加舒适性上限更高的电磁底盘,显然已经把关于混动架构的全部技术,带到了新的赛道上。
关于云辇-Z:
电动化和智能化引领汽车百年之大变革,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再到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融合与演进,机械化愈发成为一辆汽车最基础的配置,而在这之上,更能关乎用户体验的反而是芯片硬件和软件算法。
最近两年来,我们能看到部分厂商逐渐推出「智能底盘」,依托于最新最先进的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等关键配置,从最初的舒适制动、防晕车模式、路面预瞄等单一功能点,逐渐发展到整个「智能底盘」系统,为车辆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化水平。
那么,未来汽车的底盘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家车企最新最前沿的「智能底盘」黑科技成果。
上汽智己:首发灵蜥底盘,引领AI数字底盘新时代
综合各家车企最新车型来看,上汽在「智能底盘」方面走在了量产比较靠前的位置,不愧是“大厂一哥”,旗下高端子品牌智己率先首发AI数字底盘,并将其命名为“灵蜥底盘”。
售价20-30万元的智己L6,全系标配「灵蜥数字底盘」。
众所周知,汽车底盘大多是机械结构,过去属于被动化去适应道路各种状况,从而为车身提供一定稳定性。但随着技术发展,结合全车各类摄像头等传感器硬件,底盘也可以主动根据路面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

智己L6的灵蜥底盘在硬件方面,配备了后轮转向、空气悬架+CDC主动电磁减振器、线控制动系统,构成了最基础配置。而灵蜥底盘最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中央域控芯片和统一算法,将这些“各自为战”的底盘硬件转化为一个“智慧协同图团队”,比如利用四轮转向实现国内首个“蟹行模式”、结合制动、电驱及主动悬架实现“ICS云台舒适制动”、通过空悬+CDC电磁减振带来更稳定的车身控制,带来极限操控和极限避障等等。

利用统一中央算法开放和控制的最大好处在于,这套算法是由上汽智己自主开放、自行掌控,能够在未来不断通过OTA更新优化,让汽车底盘真正成为可进化的「数字生命体」。
华为:途灵底盘,全栈自研的智能数字底盘

华为虽然入局造车时间很短,但华为很早便是车企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芯片和算法控制等方面积蕴深厚。去年,华为首次为智界S7首发搭载途灵底盘,随后沿用到问界M9等高端车型。
途灵底盘同样通过华为自研中央域控芯片,搭配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CDC主动电磁减振、空气悬架、华为DriveONE碳化硅电驱、以及华为ADS智能驾驶传感器等,打通底盘、座、智驾等多域协同控制,实现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
途灵底盘集成有HUAWEI MFSS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支持iVSE车辆状态感知和RSS路面预瞄;HUAWEI 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通过扭矩矢量控制TVC、电子防滑控制eASC、和协同拖曳扭矩控制CDTC,有效降低颠簸感及冲击感,减少车辆晃动;HUAWEI 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通过ADC自适应减震控制技术,智能调节阻尼,增强底盘滤振能力,提升驾乘体验;通过ICB智能舒适制动做到精准俯仰控制,有效防止点头、抬头现象。
毫不夸张地说,途灵底盘真正彰显了数字化智能底盘的魅力,利用强大的多模态融合感知、预判和决策控制系统,自适应各种路面工况,最终为用户带来舒适安全的驾控体验。
比亚迪:云辇底盘,覆盖入门、进阶、高端等全车型
比亚迪首创云辇系列底盘,由低到高包含云辇-C、云辇-A、云辇-P、云辇-X、云辇-Z五种不同车身控制系统,既有硬件配置上的明显差异,也有软件体验方面的巨大不同。
云辇-C为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核心硬件为FSD阻尼可调减振器,被广泛搭载于比亚迪宋L、汉、唐、腾势D9等车型,通过调整FSD可变阻尼减振器的软硬度,以适应不同路面,提升底盘平稳性和舒适性;
云辇-A为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首发于腾势N7,核心硬件为中央智算芯片中枢+空气悬架+CDC主动减振器,包括iCCT智能舒适控制和iCVC智能矢量控制两大关键技术,前者带来舒适制动,后者实现公路、雪地等极限操控,提升车辆操控性和运动性;
云辇-P为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首发于百万级旗舰-仰望U8、方程豹豹5、豹8等,是比亚迪专为高端越野打造的悬挂系统,具备液压式长行程底盘升降,并且能够对每个车轮高度单独调节,具备三种不同悬挂刚度,大幅提升车辆越野性和脱困性能。结合四电机还可实现坦克掉头、应急浮水等黑科技;
云辇-X为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结合车身几十个传感器硬件,和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感知元件。
实现悬架智能感知+阻尼控制+高度控制+刚度控制+四轮联动+全主动自动控制。
首发于仰望U9超跑,首发原地起跳、随拍舞动车身等创新功能。


云辇-Z技术的问世,标志着比亚迪不仅在垂向控制电动化上成为全球唯一,也在横纵垂三向控制上,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全面电动化的车企。

如果说云辇P使用了9 dof 自由度模型,那么云辇Z则就使用了15 dof 自由度模型。

在 15 自由度的车辆模型中,通常包括以下组件:
1. 车轮:每个车轮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自由度,考虑其旋转和平移。这有助于模拟轮胎与路面的接触,以及由此产生的侧向力和驱动力。
2. 车身:车身的自由度包括纵向(前进/后退)、横向(左右摆动)和垂直(上下振动)运动,以及车身的滚动、俯仰和偏航。
3、驱动和悬挂系统:驱动系统模拟发动机如何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车轮。悬挂系统则考虑车轮与车身之间的连接,以及它们如何应对路面不平度。
控制策略:驱动系统可以引入电子差速锁控制器、扭矩矢量控制器、能量回收控制器;悬挂系统融合云辇C和云辇A,使之成为主动式自适应悬挂调节系统,达到魔毯魔术车身控制的效果。
4、转向系统:负责控制车轮的转向角度,影响车辆的横向动力学。
控制策略:可以引入控制器模块,如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EPS)、四轮转向控制器(4WS)、主动侧倾控制器(ARC)。
5、制动系统:模拟车辆的制动效果,包括前后轮的制动力分配。
控制策略:可以引入控制器模块,如电子稳定性程序(ESP)、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或自动紧急制动控制器(AEB)以改善车辆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这样,车辆横向、纵向、垂向的控制器可以互联互通并且统一控制。
U7 PHEV配备的云辇-Z 悬架系统以 4 个高度集成化的悬浮电机替代传统的液压减振器,调节响应速度快至 10 毫秒,用悬浮电机直接做功,去掉了油液作为介质,能量传递损耗更小。同时,云辇-Z 还能给电池充电,实现能量回收。
网上关于云辇Z的解说不计其数,在此就不多聊了,以下图作为本篇的结束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