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河北省紧邻京津,产业配套齐全,为共和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经统计,2021年河北省全年汽车产量总和为110万辆,在全国34个省份中排名第九。这110万辆中,其中将近一半由大家耳熟能详的河北本土品牌长城汽车所贡献外,其余部分分别由吉利、长安等构成。将近一半的汽车产量并非由河北本土品牌贡献,体现了河北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尴尬。纵观历史,在新中国汽车产业磅礴发展的历史中,河北也曾诞生了多个耀眼的汽车品牌,在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也曾留下了浓墨的一笔,但时至今日,如此境遇,不禁让人唏嘘。下文将盘点一下,河北那些消失的汽车品牌。
1
“东方美人”红星汽车

作为国内最早的旅行车制造厂家,红星汽车的前身国营北京市天河修造厂1960年成立于北京,
1961年,开始改装620型旅行车,是国内最早生产20型旅行车的厂家。
196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辆轻型面包旅行车,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为支持国家的三线建设,1969年搬迁至河北邢台,并更名为河北红星汽车制造厂。
1973年,红星旅行车制造厂开始研制621型旅行车,当年试制出了第一台样车。并在海南汽车试验场通过可靠性试验。
1975年以后,红星厂不断进行自身改造、挖潜,逐步过渡到以制造旅行车为主,其主工品种为HX621系列旅行车。
1976年HX621型旅行车前往西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展览会,受到中外人士的好评,被誉为“东方美人”。该厂产品还曾外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23个第三世界国家。

红星旅行车
1984年,红星旅行车制造厂加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为该公司直属厂。
1990年,红星汽车厂年产量可达3000辆(单班)的生产能力。
1992年红星汽车成为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万里行》节目组指定用车,行驶3.8万公里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2004年,红星汽车被石家庄双环汽车全资收购,成为双环旗下子公司,主要生产红星小贵族系列乘用车。
2015年8月31日,红星公司完成工商变更,成为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从此,红星汽车算是死而复生,走上了新能源汽车之路。
2018年红星全新设计新能源汽车——红星闪闪X2投产上市。但低端的定位、山寨的造型,上市之后销量惨淡。

红星闪闪X2
2019年由于严重亏损,红星汽车新能源生产基地被迫停工,最终由政府出面,龙冈投资全资收购回了红星汽车的股份,并100%控股。
至此,红星汽车虽然还在,但面对新能源、智能化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突飞猛进的汽车行业,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红星汽车”品牌的消失,或许早已注定。
2
“山寨之王”双环汽车

双环汽车1988年4月成立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因其创始人退伍军人的缘故,成立初期主营军队汽车维修保养等相关业务。
因其创始人始终怀揣着一个“造车梦”,便逐渐不再满足于仅仅从事汽车修理相关业务。双环汽车毅然走上了“造车新势力”的道路。面对当时市场热卖的“北京213”,双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上了借鉴、模仿和逆向的道路,配合其超强的执行力,没多久,“双环213”便上市销售,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双环213(来自网络)
“213”的成功,让双环尝到了“甜头”,自此在模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3年,随着本田CRV的大卖,双环再次发现了机会。
2004年,深度对标本田CRV的双环SR-V上市,凭借不错的外观和性能,该车获得不错的销量,年销量很快突破1万辆,这在那个年代已相当不易。
但是,自主品牌的成功,让日本本田份外眼红,竟以外观抄袭将双环汽车告上法庭。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判定日本本田败诉,并要求其赔偿双环汽车经济损失1600万。

双环S-RV
同年,双环汽车斥巨资收购河北邢台著名汽车企业: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开始涉足微型轿车的研发与生产。
2005年,双环汽车又一款重磅产品,全面对标宝马X5的“双环SCEO”上市。十几万的价格,30多万的性能,50多万豪车的外观,不出意外,双环SCEO上市即爆火。该车也被称为双环汽车历史上最重要的车型之一。

双环SCEO
2007年,由双环主导设计,红星汽车生产,深度对标奔驰Smart的“双环红星小贵族”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销量不及预期。

双环红星小贵族
此后,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以及外资汽车品牌的大规模进入,双环汽车并未在对标、模仿中建立起自身的硬实力。深度的对标,使其饱受非议,经营也逐步陷入困境。
而曾经被其收购的红星汽车,也脱离其怀抱,并在新能源造车路上折戟后重回地方国资的怀抱。
最终,伴随着2016年,工信部公布取消“双环汽车”乘用车生产资质,至此,“山寨之王”双环汽车如大浪淘沙,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3
四万八千八,田野开回家

田野皮卡
一、早期起源与初步发展
起源背景:田野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冀中军区汽车大队。1949年,该大队移交地方后几经易主最终落户河北保定,成为保定汽车制造厂。
早期造车尝试:1958年,保定汽车制造厂生产了第一辆载重三轮汽车,正式进入汽车制造业,其发动机、变速箱等配件皆为自主研发,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5% 。1976年,该厂成功生产了第一款四轮载货汽车,并在此基础上制造出了轻型客车。
二、改革开放后的转型与崛起
市场困境与转型决策:1978年改革开放后,私人汽车市场需求逐渐增加,田野生产的车型因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面临停产压力。在此背景下,田野开始仿制丰田海拉克斯制造符合民用市场需求的产品。
皮卡与SUV时代开启:1986年田野首款皮卡、SUV上市,从此进入皮卡、SUV时代 。其产品因价格便宜、宜商宜家,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尤其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个体老板们对其青睐有加。
三、辉煌时期与市场拓展
规模扩张与广告营销: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田野汽车凭借前期的市场积累和产品优势,销量持续增长。看到市场的火爆,田野领导决定投资5亿多,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年产5万辆皮卡的新厂区,并在CCTV黄金时段打出“四万八千八,田野开回家”的广告语,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产品创新与市场地位巩固:进入90年代,田野汽车不断设计改进,结合现代汽车技术和理念,推出了车头外观具有日本丰田TOYOTA皮卡车特点的BQ1030、BQ1031、BQ1032系列车型,驾驶室与车厢分离,增加了驾驶的舒适性和载货能力。
四、危机与衰落
自主研发不足与质量问题:田野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其产品主要是仿制丰田海拉克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和配置上的劣势逐渐显现,导致销量下滑。
资金链紧张与合作失败:以低价赢得市场的田野,单车利润率并不高,再加上巨大的广告投入和新厂区建设等费用,导致企业现金流捉襟见肘。90年代后期,田野虽与上汽、斯巴鲁、菲亚特等接触洽谈合资生产轿车事宜,但均以失败告终。
市场份额被蚕食:1996年,同在保定的长城汽车开始涉足皮卡市场,其推出的长城迪尔皮卡配置高、质量好,且价格与田野皮卡相差不大,迅速抢占了田野的市场份额。1999年田野生产皮卡不到6000辆,近90%的生产能力放空,而同年长城皮卡产量达到1.3万辆,保持市场销量第一。
五、多次易主与品牌终结
与华晨合作及困境:1999年10月12日,华晨和田野汽车在上海签订了合作协议,合资成立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华晨集团控股60%,田野占股40% 。然而,华晨除了先期投资的三千万元外,剩下的资金准备用零配件的形式支付,迟迟未兑现注资承诺,导致2000年9月中兴汽车开始停产清算。
被华翔收购及后续命运:2002年12月,浙江华翔集团出资5800万元,受让了华晨持有的河北中兴田野客车有限公司60%的股权 。但华翔接手后不久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田野再次被边缘化。2009年,田野集团倒闭,田野汽车作为一个独立品牌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并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4
保定大迪汽车
在时代浪潮中起伏前行的汽车品牌之路

在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的中国汽车市场,保定大迪汽车曾有过一段独特的发展历程,其兴衰起伏见证了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探索与挣扎。
一、创业萌芽与早期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末 - 90 年代中期)
保定大迪汽车的诞生源于一群对汽车制造充满热情和憧憬的开拓者。20 世纪 8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华夏大地,汽车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交通工具,市场需求逐渐显现。保定地区凭借其扎实的工业基础和机械制造传统,成为孕育汽车企业的温床。
大迪汽车最初以改装车业务起步,凭借着灵活的经营策略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开始在汽车领域崭露头角。创业者们从简单的汽车车身改装做起,将普通货车底盘改装为各类专用车辆,如客货两用车、小型客车等,满足了当时一些特定市场领域对于多功能、经济型车辆的需求。这一时期,大迪汽车凭借着相对较低的成本和较为实用的产品设计,在当地及周边市场赢得了一定的客户群体,初步积累了汽车制造的技术和经验,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品多元化与初步扩张(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 21 世纪初)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大迪汽车逐渐意识到单一的改装车业务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于是开始向整车制造领域进军,并致力于产品的多元化布局。
在这一阶段,大迪汽车推出了一系列皮卡和 SUV 车型,这些车型在设计上借鉴了当时市场上一些畅销车型的元素,并结合国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进行了优化。例如,其皮卡车型在载货能力和通过性方面表现出色,同时兼顾了乘坐的舒适性,满足了当时城乡结合部以及一些中小工商业主对于既能拉货又能载人的交通工具的需求;SUV 车型则以其较高的坐姿、宽敞的内部空间和较强的越野性能,受到了一些追求个性和实用性的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迪汽车加大了在生产设备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汽车生产工艺和技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产线和质量检测体系。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销售网点和售后服务中心,初步构建起了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络,品牌知名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还开始出口到一些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开启了国际化的初步探索。
三、高光时刻与市场竞争(21 世纪初 - 2010 年前后)

21 世纪初,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大迪汽车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此时,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皮卡和经济型 SUV 市场需求旺盛,大迪汽车凭借着前期积累的产品优势和市场基础,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产销量逐年攀升,成为了国内汽车行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随着市场的繁荣,竞争也日益激烈。众多国内汽车品牌纷纷崛起,国际汽车巨头也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皮卡和 SUV 领域,各大品牌不断推出新车型和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品质、性能、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迪汽车在面对激烈竞争时,虽然也在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研发实力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在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逐渐显得力不从心。与一些主流汽车品牌相比,大迪汽车的产品在技术含量、配置丰富度以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逐渐拉开差距,市场份额开始受到挤压,发展速度逐渐放缓,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发展困境与战略调整(2010 年 - 2020 年)

2010 年以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快速转型升级的阶段,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成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国家对于汽车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法规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在这一宏观环境下,大迪汽车由于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陷入了发展困境。传统燃油车业务受到市场竞争和政策法规的双重压力,销量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大幅减少。而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由于前期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薄弱,难以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错过了市场发展的机遇期。
面对困境,大迪汽车也尝试进行战略调整。一方面,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业的合作,试图突破技术瓶颈,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然而,由于企业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劣势较为明显,这些战略调整措施未能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最终与2011年被中国恒天集团收购,自此,大迪汽车彻底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尽管如此,大迪汽车依然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忠实客户群体,其在皮卡和 SUV 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能力仍然是企业宝贵的财富。
保定大迪汽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经历的辉煌与困境、成功与失败,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汽车市场中,大迪汽车能否抓住机遇、实现重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5
石家庄征天汽车

一、历史溯源
石家庄汽车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当时石家庄汽车修理厂成立。这一时期,汽车修理和简单的组装工作是其主要业务,为日后汽车制造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石家庄汽车厂不断发展壮大。1969年,在穆瑞茂的带领下,组装出100辆载重汽车,并将其命名为“东风”牌。这一事件标志着石家庄汽车制造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70年3月16日,石家庄汽车制造厂正式成立,开启了石家庄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发展历程
1. 早期生产与转型
- 东风卡车与北京130轻型卡车:在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石家庄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东风卡车以及北京130轻型卡车。这些车型的生产为企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满足了当时国内市场对于载重汽车的需求。
- 技术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石家庄汽车制造厂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发动机技术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得汽车的动力性能得到了提升。
2. 征天品牌的创立

- 进军乘用车领域:1988年,石家庄汽车制造厂开始涉足乘用车领域,创立了征天品牌。征天品牌推出的第一款车型是征天SQ6470Y 4x4大型越野车。这款车型借鉴了丰田兰德酷路其LC80的设计,采用BAW 492型发动机,额定功率78马力。征天SQ6470Y的出现,标志着石家庄汽车厂开始向乘用车领域进军。
- 产品多样化:随后几年,征天品牌陆续推出了旅行车SQ6450以及皮卡车型SQ1020等产品。旅行车SQ645造型类似日产公爵,采用BJ2032C底盘,搭载BAW 492发动机,额定功率84马力,有后驱和四驱可选。皮卡车型SQ1020则基于一汽解放CA1020PLE底盘打造,搭载CA488系列2.2升四缸发动机。这些产品丰富了征天品牌的产品线,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品牌发展与壮大

- 市场拓展:征天品牌在成立后,通过不断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征天SQ6470Y 4x4大型越野车在中东地区的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技术创新: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征天品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产品设计方面,注重外观和内饰的设计,提高产品的舒适性和美观度。同时,在生产工艺方面,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企业整合与变革
- 合并与重组:1994年6月,石家庄市汽车制造厂和石家庄市轻型汽车制造厂合并,组建石家庄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这一举措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了整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 战略调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石家庄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不断调整战略,优化产品结构。例如,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投入。
5. 衰落与消失
- 市场竞争加剧:进入21世纪后,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汽车品牌不断涌入市场,给征天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由于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
- 经营困难: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石家庄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逐渐陷入困境。企业的生产规模缩小,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征天品牌消失。
这些曾经在河北大地上闪耀一时的汽车品牌,虽已逐渐消失于大众视野,但它们留下的足迹,是河北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迭代,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回首过往,我们感慨万千,它们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让河北汽车产业在后续发展中有了更深的底蕴。展望未来,相信在创新与奋进的驱动下,河北汽车领域将汲取历史养分,再度绽放光芒,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重新让 “河北造” 汽车驰骋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道路上,向着更高峰不断攀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