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检测报告再次指出了电车的电池衰减问题,增程车尤为严重。(图1)
分享至群,言唯有换电可破。
有人不服,夸其车三电终生质保不虚换电。
吾辈大笑之,遂指点一二……
* * *


我有一个科普粉丝群,虽名为科普群但平时讨论最多的是汽车,争议最多的也是汽车。这些个一身反骨的粉丝天天试图找到一些角度来削弱我对于换电的拥护度。
但我只是呵呵一笑,毕竟他们的三脚猫功夫打到我这里真的是轻若鸿毛。
比如某天某粉丝得意洋洋地向我炫耀他的车可以加个几百块钱上“三电终生质保”险,意思就是“你换电能保的电池健康度,我们也一样能保啊!”
哎,真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且不说多少商家曾经的誓言拿去擦了屁股,就算他们真的愿意兑现,到时候真有那个能力吗?
一个简单的原理,我们都知道汽车损坏到一定程度就要报全损(图2),因为维修的价格比买一台新车还要高。
年轻的我不是很懂这个道理,一辆车就算撞坏了40%,那不是来留下了60%有价值的部分么,怎么会修起来比买一辆100%的新车还要贵呢?
后来我接触到了“零整比”的概念,才算是逐渐理解为什么了。
因为工厂流水线批量生产的零部件一定是使用了最少的资源,达到了最优的经济效果。出于规模效应的稀释,这里面无论是工人的工时费还是物流费还是质检费,均摊下来都是此时此地可达到的最低成本。
假设一款汽车保有量特别大,同时基本不改款,新老零部件通用,那么维修起来就会显得很经济,这也是过去德国车和日本车的优势所在。
可如果这个零件本身规格复杂繁多,品控要求很高且安全性的要求也很高,那么备件维修的价格就一定会高出采购成本一大截。
再如果,这款备件还存在着 “会随时间不可逆转地老化” 这样逆天的debuff。
那么完犊子,这玩意儿修起来价格是要上天了。(图3)
哎!没错,我说的就是电车的动力电池!
别的不说,你就看这些车企一个个的改款速度和电池包的规格变化吧……
那有人可能会觉得:贵又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说了要给我保就一定会给我保!
唉呀,所以说…… sometimes naive嘛
如果需要更换电池的数量在容忍限度之内,那企业咬咬牙给他换也就换了。
可若是:
“更换电池的概率”ד过去卖出的车总量”ד每块的更换成本” ≧ “过去卖出的车总量”ד利润率”
那么你猜车企还要不要兑现诺言呢?
这就一个典型的踩踏场景啊!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可没人干。
企业提供质保的本质不是为了良心,而是为了消除消费者疑虑,多卖几台车!
要是主次颠倒,那就算不惜食言也只能受千夫所指而苟且偷生了。(或者转生?)
那换电为什么就和“质保承诺”完全不一样?
因为换电体系里的电池在出厂前就已经解决了“车电解耦”和“标准化”的问题。
为换电系统补充新鲜血液的成本,比电池焊死的车成本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这座“电池之池”,从一开始就为所有进出其中的电池全生命周期安排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看明白了这一层,才能明白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拥抱换电联盟啊(图4)
* * *
那之前没考虑到这一层的企业和用户们,未来可能会面临些什么窘境呢?
来点触目惊心的吧!
✔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至2023年,8年电池质保期内的新能源汽车,累计上险量约1,942万辆,这意味着接下来,将有约1,942万辆新能源汽车面临电池质保到期,且这一数据每年都在递增;
✔ 实际上,按8年电池质保期来计算,从2025到2032年,预计陆续将有近2,000万辆新能源车面临电池质保到期,它们不仅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更是企业绝对无法兜底的巨大负资产。
✔ 在双输的压力之下,车企很可能会铤而走险,违背消费者权益强行套上枷锁,比如限制超充功率,锁住更多容量以保护电池,甚之是限制电机输出功率等缺德手段。这些我国《消费者权益法》不能很好保护的灰色操作,都会造成车主“修之太贵,开之无味,弃之可惜”的360°环抱式为难局面。
*将来哪天若是预言成真,还请不要来这里打卡哦~
#报告称增程车4年电池衰减近25%##电车电池寿命难题怎么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