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自媒体进行了一场“5-160万30车钻入卡车碰撞测试”,号称是汽车安全性的大考。对于整个测试过程和结果。各车企粉丝众说纷纭。但作为消费者,我们真的能从这场测试中学到什么吗?我看未必。下面,我就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这场测试的疑点讨论。

一、非原厂配件引发的质疑
首先,视频中出现的卡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并非原厂配件,而是副厂产品。这一点从其与原厂配件在造型、材料厚度、结实程度上的巨大差异中便可窥见一斑。众所周知,原厂配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和认证,以确保其能够满足车辆的安全性能要求。而副厂配件则往往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其防护效果更是难以保证。因此,使用这种副厂配件进行碰撞测试,其结果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二、测试动能远超国标,防护装置形同虚设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自媒体此次测试的动能竟然远超国家标准近7倍。根据国家标准(GB 11567-2017汽车及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碰撞动能约为4.3万焦耳,而某自媒体测试中使用的极氪001试验车的碰撞动能却高达约30.2万焦耳。在如此巨大的碰撞动能下,即便是符合国标的后下部防护装置也难以承受,更何况是这次测试中使用的副厂配件。因此,这些防护装置在测试中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三、测试标准不合理,误导消费者
除了配件和动能问题外,某自媒体此次测试的标准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他们引用的GB国家标准和美国IIHS的标准都是针对挂车的后下部防护装置进行评估的,而非针对追尾车辆。因此,用这些标准来评价追尾车辆的安全性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某自媒体在测试中使用的碰撞速度和配重与国家标准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测试结果更加难以与实际情况相匹配。这种不合理的测试标准不仅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反而可能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购车决策。
四、测试结果与车辆本身安全性无直接关联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此次测试中,一些车辆的测试结果相对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车辆在实际碰撞中的安全性就更高。因为测试车辆大多与A柱发生碰撞的是集装箱底座这一特殊部位,任何车辆的A柱都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碰撞能量。因此,测试结果更多地反映了车辆的车身高度和形状对碰撞结果的影响,而非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这一点在小米SU7和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的测试中尤为明显。这两款车由于车身相对较低,与卡车底座发生接触的位置离车顶更近,因此在测试中表现相对较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实际碰撞中的安全性就优于其他车辆。

这就是我们的汽车头部自媒体的“专业性”吗?只能说手法太专业了,不懂行的真能被带进去。观众看撞车看爽了,某自媒体流量拉满了,唯一不痛快的就是那些被这种不公平测试搞伤的车企了,大家真的需要理性看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