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的天要塌了!
最近工信部公布了史上最严油耗标准,从2026年开始,1.09吨以下的车,油耗目标值为2.57L,2.51吨以上的车,油耗目标值为4.7L。
这意味着哈弗H6、星越L、长安CS75、坦克300等车型,油耗要做到百公里3.2升以下。

新规如此严格,很明显是为了倒逼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减少燃油车的生产和销售。
在这种背景下,燃油车企将面临最大考验,而最先撑不住的极有可能是韩系车。

因为近几年,德系、日系、美系都在想办法改变目前的市场现状。有得积极转型电动化,有的调整战略,只有韩系仍坚守在燃油车的阵营。
最终的结果不出所料,销量和市场双线扑街。
昔日辉煌无限的韩系车,在中国的路越走越窄。
01
最惨合资车,众叛亲离
前段时间,北京现代遭遇经销商“逼宫”。
湖南省区域的9家经销商,发出了一封联名信,信中表示由于库存积压严重、经营困难、亏损加剧,要求暂时停止向北京现代提车,并拒绝接受其自动配送的车辆。同时,经销商要求北京现代立即解决现有库存问题,并兑现此前的承诺和奖励政策。

从北京现代经销商的反馈看来,卖不出车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北京现代的窘况,仅是韩系车在国内市场遇冷的“冰山一角”。
首先是销量崩盘。
从2018年,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破千万之后,市场开始抛弃北京现代了。从2019年的71.6万辆,直接跌了快三成;而在去年整体的销量,也只是刚刚超过了25万辆。

今年上半年北京现代在市场上的累计零售销量为13.4万辆,同比下降18.5%,市场份额仅为1.4%,是韩系引入中国以来同期处在低位的市占率。
这个销量也仅仅只是账面上的销量,从这次经销商的逼宫也能看出,厂商对经销商“压货”也可能被算作是已经售出的产品。
与销量一起崩盘的,还有北京现代的质量体系。
今年上半年,车质网投诉平台上北京现代一个月的投诉量就高达45起。综合北京现代的销量,投诉率着实不算低,且投诉内容绝大部分都围绕着产品质量和品质问题。

且从品牌的角度看,现在的中国年轻人,男生可能会纠结买国产还是买德系,女生可能会纠结买MINI还是买BBA,但韩系车从很多人的备选名单上消失。

在中国市场的困境,韩系车自己也早有察觉,因此选择了卖不动车就卖工厂的路子。
这几年在卖厂这事儿上现代已经是相当熟练,自从解锁了“甩卖”这个技能,它便一发不可收拾。
2021年,现代在中国的销量降到38.4万辆,工厂产能七成以上闲置,顺义第一工厂早已停摆两年。痛定思痛,北京现代将顺义第一工厂作价60亿元,卖给了理想汽车。

去年现代的重庆工厂22.5亿三折甩卖都没人接盘者,要知道当年投资重庆工厂时耗巨资77.5亿,如今三折大甩卖。
02
两个误判,让神车沦为反面教材
韩系在全球的发展和在中国的发展,堪称冰火两重天。
2023年韩系车在全球市场确实表现强劲,现代、起亚、韩国GM、KG Mobility合计销量高达800万辆,仅次于年销924万的德国大众集团和有望破千万的日本丰田汽车。
韩系车在全球就有多亮眼,在中国混得就有多惨淡。
去年经历了卖工厂、精简机构等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北京现代勉强增长了2.8%,收获了25.73万辆,勉强达到了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加上出口悦达起亚同比增长了6%,售出了16.6万辆。

这个成绩和巅峰时期相比,已经完全沦为了小透明。
在全球嚣张到中国市场就是硬不起来,不是中国市场不给力而是韩系车的诚意不够。
韩系车一直以来,对中国市场有两个误判:
一是靠低价就能搞定中国。
韩系车最开始进入中国,靠的就是极致性价比。
自从起亚、现代在中国建厂之后,曾经有过一路狂飙的阶段,比如2016年现代就取得了中国市场114万辆的成绩。但此后,韩系车开始在中国市场直线下滑。
但韩系车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他们的认知里一直把中国市场的战略位置定义为卖便宜车、赚快钱。
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投放的,大多是伊兰特、悦纳、瑞纳之类十几二十万的中低端车,市场也逐渐形成了“韩系车=廉价车”的刻板印象。

不少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北京现代的B级车型索纳塔甚至低至11.98万元,但在这个价位,也已经有比亚迪等配置更高的车型可供选择。
失去价格优势的同时,韩系车也没能及时跟进中国车市不断升级的需求,设计过时、营销老套、即使有优秀的电动化、智能化产品,也舍不得引入国内。
二是刷脸砸钱就能重回中国。
韩系车对中国的第二个误判是,在全球卖得好赚钱多,只要想回中国就能回。
起亚中国COO曾傲娇地表示:起亚是大集团,海外利润比中国高很多,一个季度全球挣20亿美刀,在中国赔得起,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吗?起亚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可以先等中国品牌烧钱烧死,再进来抢占市场。

从这句话能看出,韩系车对重回中国市场盲目自信。
这种盲目自信使得韩系车在中国相当傲娇,也不像对海外市场那样精耕细作。
比如,中国人不喜欢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傲慢如奥迪奔驰都改了,但韩国汽车在国内还不改,现代和起亚旗下的很多车型,至今都还在使用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韩系车对中国市场的误判,使得他们在中国市场持续摆烂。
举个例子,现代在中国的很多宣传中,会以模糊概念的手法来为自己的市场形象加分。
几乎所有的与高新科技相关的产品、技术、历史,全都来源于现代汽车,而真正在在中国市场上扎根的北京现代相关的产品以及品牌战略,只能靠刷现代的脸。
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卷到极致,但韩系车从产品布局到市场现状都没认清现实,最终的结果不仅被对手碾压,还会被市场无情抛弃。
03
濒临崩盘,给韩系敲响警钟
韩系车在其他国家卖得好,却打不过中国队,还有个更严峻的原因——逆风口。
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在媒体采访中曾言:“油车关系到当前企业的生存,是企业经营必须夯实的基础。
近日有韩国媒体爆出,现代集团计划在其电动化研发中心里重设发动机研发部门,还有消息指出,现代集团下的KIA、Genesis等都会推出汽油版本车型。
但中国市场已经多次敲响警钟:混动和电动才是未来趋势。
面对大势所趋,起给出的答案是,到2027年起亚中国将推出6款EV车型,到2030年其年销量将冲击45万辆。

但以中国市场如今的内卷状况,怎么可能等到2027年吗?
一直以来,韩系车都没有什么鲜明的标签,与日系、德系、美系相比,韩系车定位更低,品牌影响力也一般,与中国品牌相比,韩系车没有抓住中国车市向新能源转型的风口,可能连淘汰赛中都活不下来。
截至目前,北京现代全国经销商门店总数为547家,而五年前,北京现代经销商门店数量多达1018家,过去五年,经销商门店少了46%。以北京为例,目前该市的经销商门店多为10年以上老店,新加盟者寥寥无几,店里顾客十分稀少,有的店面直接转为售后不再卖车。

今年7月,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5%,北京现代的库存系数排名第二,达到2.45%,远超平均水平。
现在几乎所有的合资品牌,都在想办法改变目前的市场现状。
德系大众主动转型电动化,推出烨品牌的本田体系和ID.系列且越卖越好;系都聚焦品牌重新整合,进行高端化、个性化;东风本田还给出了新合资时代的概念,推出灵犀这一新品牌,也可以通过差异化定位,占领不同价位的细分市场。

韩系车想要活下去,必须看清市场风口,重新定位自己。
和风口对着干,最终结果只能是边缘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