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比亚迪发布了三个东西,首先是第五代DM技术,然后是两款新车,全新的秦L DM-i和海豹06 DM-i。
从几个角度,聊聊我的看法。
第一个是“十五年后的巧克力”。
2009年上海车展,是我第一次在线下亲眼见到第一代比亚迪DM技术。
那次车展印象深刻,因为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那一年我做了十天车展志愿者,每天除了完成我的本职接待窗口的工作,有一点空闲我就去把车展里每一个展馆都看一遍。
当时已经有一些外宾会来看车,虽然没有今天这么多。有一位阿拉伯人在散场时遇到了沟通和交通问题,我一直把他送到了龙阳路地铁站,甚至陪他回到了他附近不远的酒店。他为了表达感谢,送了我一大盒包装非常精美的阿拉伯巧克力。
那种忙了一天了还要去看很多展的疲惫,那种“送人送到家”的服务,都不是作为志愿者的义务动作,但我都真心实意的做了。至于巧克力礼盒,至于后来毕业后真的变成了一名职业汽车人,则是我没有要求,但最终得到的人生回报。
比亚迪的DM技术,放在2009年看,迎来的更多的是来自大众的忽视和嘲笑。
人们觉得它太贵,全球第一辆量产插电混动汽车F3DM要两倍F3的价格。
人们担心它不稳定,毕竟是个新东西,而且众所周知,新能源混合动力日本人遥遥领先。
人们感觉比亚迪不配。这个进入汽车行业没几年,均价不高,档次不高的品牌,也配谈核心技术创新?!

一晃15年过去了……
第五代DM技术发布了,上面的疑问都不是疑问了。
实际续航真测可破2100km,酒店油耗进入2L+级别,“续航和能耗”,一个交通工具最本质的两个属性之二,都达到了15年前整个上海车展百万客流,没人可以预测到的程度。
第五代DM技术的这两个核心数据,就是比亚迪这么多年持续付出,最后收到的“那一大盒精美的巧克力”。
有人能在2009年,告诉王传福先生和他的团队,一定会有一大盒巧克力等着他吗?
没有人。
当然,人生不是每次付出都需要有回报的。
当年我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和我一起搭档的小姑娘送回家,她在另一所上海本地的大学读书,长得非常漂亮!为了照顾她,每天我做90%的工作,就给她10%。
我和她有很多话讲,有一天下班后,我送她到了江苏路附近的家门口。
车展结束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第二,秦L DM-i和海豹06 DM-i,细胞分裂,动力总成高低搭配
秦L 和海豹06,就像大众汽车的帕萨特和迈腾,速腾和Lamando,是标准的细胞分裂打法。DNA还是那个DNA,细胞是两个不同的细胞。

这个我在一年多前,谈比亚迪的产品线战略视频里就聊过。比亚迪的王朝系列、海洋系列、军舰系列、e系列,可以约等于南大众、北大众、斯科达和捷达品牌矩阵。
同一套技术,放上不同的包装,投到不同的渠道,可以扩大总量,尽快拉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抢占市场。
在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这个周期,是有效的策略。
标配:1.5L + 120kW标准电机+10度标准电池 = 曾经的大众1.6L自吸+6AT
高配:1.5L + 160kW大电机 + 16度大电池 = 曾经的1.4TSI涡轮增压 + 7DSG
时代当然不同了,指标和表现都进步了。商业逻辑是不变的。
标配提供新一代的普遍适用的用户体验,满足很多广大并不真正方便充电、实际上也可能不去充电、在意油耗成本、不希望有任何续航焦虑的用户,标配就是新经济适用房。
高配满足改善房需求,满足很多充电便利性和意愿都比较高的人群,能做到可快充、纯电续航满足主流2~3天日常里程需求、加速更快一些、但并不准备给改善支付太多溢价的朋友们。这个人群体量也非常大。
这套动力总成的体验设置、SKU的控制,我觉得是非常有经验,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后的做法。
看得出来,其实不像早期比亚迪DM技术过于追求加速(当年喊542这样的口号,纽北跑不过秦),背离了真实用户场景,是更加自信、更加务实的做法。
第三,实测续航破2100km。
我看很多媒体人已经亲测有效。这意味着油耗真的进入了2L+时代。
在这个情况下,虽然名义上是绿牌车,实际上它的杀伤力,对油车比对电车还大。
相信会进一步拉动油车用户向绿牌车转化。
我也期待有机会自己能开开,感受一下!
今年答应大家的“电车在县乡村”系列,还没启动,要不@比亚迪的朋友看到了借我一台第五代DM技术的新车,让我开下去给老乡们看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