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造假频发、神话破灭,日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晨枫老苑头像晨枫老苑头像
    晨枫老苑2023-12-27

    本文首发“恒星通讯社”,作者守常授权推送


    社会有活力,发展才有动力

    我们应当坚决预防阶层固化


    近日,丰田全资子企业64款车型、长达34年的安全测试数据造假被曝光,全球召回100多万辆汽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再次震惊世人。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业以创新、高品质和精细管理而傲视全球,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信赖,也是我们在工业化刚起步时敬仰和学习的老师。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90年代初广告里各种日本家电带来的震撼,这些产品功能多、款式新颖,价格还高高在上,在当时看起来简直就是现代科技的代名词。


    特别是得知这些产品还只是日本企业的二线产品、最先进的还没进入中国之后,我的认知再次受到暴击。


    这种感受,相信中年以上的朋友当年都深有体会。



    然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产品开始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先是家用电器,然后是各种电子产品,最后就只剩下汽车还在顽强地坚持。


    直到近些年,我们又开始频繁看到日本制造的消息,不过这回随之而来的,已经不再是当年能让我们大开眼界、艳羡不已的科技产品,而是一桩又一桩震惊世人的行业丑闻,实在让人百感交集。


    这几年,除了车企造假,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其他行业也深陷造假丑闻,从神户制钢的铜铝产品到三菱电机的列车设备,从东芝的财务报表和小林化工的药品……



    可以说造假已经像疾病一样附着在日本的大企业身上,从传统行业到科技行业,从产业链前端到末端,从实体经济到资本市场,全军覆没。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正确的心态不应当是幸灾乐祸或者冷嘲热讽,而应该是认真地分析取鉴,以避免我们自己重蹈覆辙,这才是和我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


    事实上,针对日本这种产业塌方的现象,我们的学界和产业界已经有很多研究,分析的角度也很全面,比如市场监管、企业治理、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产业分工等等,可以看出我们对待这个问题是非常认真且严肃的。


    而如果我们跳出这些具体领域,把视野放到更为广阔的日本社会全局,或许还能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为什么这个问题有必要放到更为广阔的层面来分析呢?


    因为有一个著名的“蟑螂定律”,说如果你在客厅看到一只蟑螂,那不要怀疑,家里一定有一窝蟑螂了。


    同样的道理,当家里的蟑螂已经多到随时随地都能发现,那就说明不是蟑螂的问题,而是整个环境的问题了。


    是的,从日本这些产业丑闻发生的密度、范围、时长来看,问题的症结明显已经超出经济领域的范畴。


    产业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当一个社会如此频繁和大面积的出现产业问题,一定代表着国家发展出现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根源指向一点:


    日本社会严重的阶层固化。


    什么叫做阶层固化?


    就是说,一个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急剧降低,阶层之间的生产生活差距持续扩大、理念和利益冲突日益加剧、互动和认同感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就叫阶层固化。


    这种情况就像日本著名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名篇《贝克街的亡灵》中所说的,“政治家的儿子将成为政治家,银行家的儿子也会成为银行家”。



    举个例子,日本政界是有名的世袭体制,目前已经有多个首相是继承家族衣钵上台的,而议员们也不能免俗,2021年日本第49届众议院议员选举,自民党的候选人中31%来自政治家族,比如父亲或祖父曾任国会议员,比例延续了之前几届的快速攀升势头。


    商界的情况就更严重了,财阀们之间不仅寻求所谓门当户对的联姻,还热衷于和政治家族结亲,从而使得日本社会的上层被一张张严密的关系网压盖得密不透风。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日本产业界的问题就很好理解了——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存在于社会中,所以,企业的内部文化和价值观往往反映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如果社会本身存在阶层固化,接受等级秩序,那么企业内部也会存在相应的情况,并且企业越大,体现得越明显,进而导致组织内部阶层固化。


    同时,日本的企业文化强调忠诚,曾奉行长期雇佣、内部晋升和年功序列制等日式管理理念,这就使得员工的职位和收入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和资历,而非能力和业绩。


    以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算大,因为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分支机构越开越多,有的是发展机会。但是,如今日本经济已经连续低速运行了三十年,问题就出来了。


    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职场中机会越来越稀缺、晋升速度越来越慢。


    根据日本瑞可利职业研究所2014年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的课长晋升年龄平均为38.6岁,也就是说,一个本科应届毕业生要经过1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升到主管的位置,明显高于美国(34.6岁)和中国(28.5岁)的同级别岗位。


    这就产生一个现实的问题:


    你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好不容易升到主管的位置,这时候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部门长期存在造假行为,你会不会揭发?


    如果你揭发了,你的上级怎么办?


    他也是从你这个位置熬上去的,现在的问题,就是他、甚至是他的前任、前前任留下来的,你把问题捅上去,他是报告还是不报告?


    他要是报告了,他的上级怎么办?


    于是,上面这个问题又往上循环了一轮。


    层层递推,最后的结果就是总有一级会拍板把这个问题压下来,不得上报。



    这时候如果你再坚持上报,辛苦奋斗十多年的成果就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便你想跳槽,其他企业的管理层大概率也不敢用你,因为他们只需相互通个气——相信我,这在地域狭小且经济集中的日本不是难事——就能知道你是为什么离职的。


    想清楚了这些,你还会坚持把问题捅出来吗?


    我想大概率是不会了,因为你还有家庭——


    别忘了,此时的你已经人到中年了。如果你是男人,那还要考虑到你的妻子由于日本普遍存在的性别待遇差异而选择在家全职做后勤,家庭开支就压在你一个人头上。


    所以你只能无奈地接受现状,息事宁人。



    于是,你部门造假问题就又延续下去。


    这就是这些年日本产业界被曝光的造假行为普遍持续了二三十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四十年的原因。


    我相信在这数十年中,日本社会一定有无数充满正义感和职业精神的热血青年起初拍案而起,最终又碰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在黑夜中独自呜咽和怒吼。



    与之相映证的一个数据是,日本的员工对进入管理层的意愿奇低无比。


    日本PERSOL综合研究所2019年对亚洲14个国家和地区做过调查,发现各国职员想进入管理层的比例就日本最低,仅为21%,与印度(86%)、中国(74%)、韩国(60%)比起来,属于骇人听闻的低。


    另一家日本人力资源公司RMS在2021年对多家大企业的人事负责人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负责人在做人才配置时面临的最大问题,竟然是“对晋升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想想也是,做个主管都受气成上面那样,如果再往上升的话,不被累死也得被气死,还不如躺平。


    这就叫哀莫大于心死。


    这就是阶层固化对普通人心态的影响。


    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员工被异化成为劣行的帮凶,或者被打压得抬不起头,而企业则失去自我改正、悬崖勒马的机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直到东窗事发。


    后果还不止如此。


    随着集体躺平心态的蔓延,企业随之必然出现管理僵化、创新乏力、竞争力下滑、战略缺失、脱离市场甚至内部腐败等衍生问题,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情况在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出现,产业神话自然而然就接连破产。


    一叶知秋,当大多数行业都出现这种问题,日本社会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并加剧了日本陷入一系列政治、外交、社会困境的势头。


    更关键的问题是,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和改正阶层固化的问题,现在这些次生问题越积越多,大部分已经积重难返。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经济学家把过去这三十年称为“失去的三十年”的原因。



    换句话说,除非日本能出现一场奇迹般的全面革新,否则未来很可能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直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逐渐超越。


    日本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不仅是日本自身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即将全面爆发的时代,如何始终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流动,避免陷入类似日本的困境,是摆在每一个国家和社会面前的历史问卷。


    我们应该从日本的发展历程中吸取教训。


    幸运的是,这正是我们这一轮改革攻坚剑指的方向。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