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大众汽车集团高层为啥云集合肥

    江淮晨报头像江淮晨报头像
    江淮晨报2023-10-11

    10月10日晚,省委书记韩俊、省长王清宪在合肥与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主席潘师、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一行举行工作会谈。省领导虞爱华、费高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大众汽车集团执行副总裁、对外事务负责人施泰格参加。

    这已经不是大众集团核心管理人员第一次来肥了。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保时捷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今年初就曾与团队到肥走访考察大众安徽发展情况。

    大众汽车集团高层为啥云集合肥?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图源:大众汽车集团官方网站)

    白纸作画

    回答这个问题前,得先回顾下大众汽车“开”到中国的历史。

    大众汽车第一次“开”到了中国,是在1983年。

    那一年,中国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以进口零部件的方式组装成功,而大众汽车集团也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中国汽车的国际合作伙伴。

    这辆零件组装而成的桑塔纳,并没有太多中国印记,却为中国汽车埋下一枚种子——1984年10月,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后面的故事,众所周知,双赢。

    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同时,先于多数竞争对手20年扎根中国的大众汽车,也顺利跻身为在全球开展业务的世界级车企。

    转眼来到了2016年,彼时,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浪潮翻滚袭来,大众面临一个新挑战:如何造“新车”?何处造“新车”?

    此时,江淮进入了大众的眼帘。

    这家以客车底盘起家的传统车企,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筹备已久,还与国产电动汽车蔚来携手打造“世界级全铝车身工厂”。

    若说江淮的“条件”让大众心动,但真正让其下定决心的是江淮所在的城市合肥

    这里虽非传统汽车产业强市,但在新能源领域布局颇深,国内“动力电池第一股”国轩高科便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企业。

    2017年6月,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中国)在柏林签订《合资合同》,拟共同出资成立江淮大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在大众安徽MEB工厂车身车间内,大众安徽首台预量产车型下线。(资料图)

    历史可能会重演,但不会简单的重复。

    有别于南北大众,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通过增持股份接管企业管理权,大众安徽正式进入视野

    而此时的合肥,已经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里公认的“后起之秀”——不仅传统转型企业、合资合作企业、造车新势力三足鼎立,还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白纸作画,没有比这更精彩的风景了。

    大众安徽整车制造基地(高博 摄)

    大象转身

    过去几十年,大众汽车一直是中国市场的销冠。

    转型发力新能源汽车后,如何延续这份荣耀?

    为了答好这个问题,奥博穆曾做了三件大事:斥资24亿欧元与地平线达成合作,后者是成立仅7年的中国人工芯片和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研发中心,全力聚焦本土研发;与小鹏的联手,谋划开展新一代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平台。

    一波,接一波。

    如今,这家拥有85年历史的跨国车企巨头的核心管理层,舟车劳顿相聚在合肥,惊喜但不惊讶。

    首先,前不久落幕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宣布,大众位于合肥的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最大年产能可达35万辆

    更重要的是,今年大众集团再度落子合肥,投资约10亿欧元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

    这笔投资,被业界视为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持续扩大其电动汽车业务的重要举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肥或将是大众集团未来的中心城市

    其次,大众规划到2030年,集团旗下品牌将在中国推出至少30款纯电动汽车。实现这一目标,大众需要充分利用“本土合作伙伴”的实力。

    而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的一颗星,合肥通过外引龙头、内强主体,推动形成了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生态圈。在合肥已集聚相关企业50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73家、亿元以上企业25家。

    最后,将大众带入中国市场的卡尔·哈恩博士给继任者留下一句忠告:大众在中国必须要不断创新。

    大众安徽全景。(来源:合肥日报)

    这些年,大众在中国不断适应、不断改变。与合肥的结缘,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大概是气质相投。

    这座城市,同样是“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

    凭借创新,合肥将新能源汽车产业视为“首位产业”,在这条赛道上“汽”势十足——前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0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产量跃居全国城市前5名。前三季度,合肥市累计出口整车超10万辆,同比增长50%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870亿元。

    目标一样,执行力一致,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大众安徽汽车生产线。(高博 摄)

    冲刺未来

    在中国,为中国。

    这一常被合资品牌反复强调的口号,因此次核心管理层合肥相会而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过去的携手,意在制造;而今日的同行,为了智造。

    曾经,大众中国CEO贝瑞德上任后首站便是合肥,因为“大众在肥发展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项目进展十分顺利。”在防疫最吃紧的时期,大众安徽捐赠物资,还曾打出“行处不孤,万千后盾!”的标语,一度传为佳话。

    (合肥晚报资料图)

    如今,这次团队来肥也为大众与安徽合肥双向奔赴的故事再添新篇

    深有同感的外企不仅仅只有大众。

    刚刚过去的九月,2023年外资企业安徽行政企交流会在合肥举行。会上,康宁公司、联邦快递、戴森、可口可乐、特斯拉、多特瑞等21家外资企业代表交流发言。

    “合肥既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区位优势,也有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合肥提出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外资企业也享受政策红利”……

    这些外企代表的发言可以汇聚成两个关键词:优势互补、双赢发展

    强者与强者之间,心心相惜——

    今年以来,合肥大力实施世界500强招引专项行动,邀请接待外资企业来访42批次、国际商协会17批次,新落地6家世界500强企业。

    以高质量外资助推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

    单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外资企业落地深耕已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除了大众“重仓”外,康宁汽车内饰玻璃三期项目新增投资1.35亿美元。康宁在肥投资超30亿美元,合肥成为康宁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

    更醒目的是,合肥“新三样”,全球都在买

    大众安徽(高博 摄)

    今年前八月,合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出口分别增长30.5%、119.8%,强力拉动机电产品出口1179.6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77.9%。

    全球领域电动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大众,还是合肥,都选择了“投资换未来”——

    大众“投资”合肥,项目“集整车和零部件研发于一体,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时间可缩短约 30%”。

    合肥“投资”新能源汽车,用新技术叠加产业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今天,中国汽车已经“开”到全球C位。

    城企之间的“双向奔赴”,正冲刺开启合作的新时代,让40年前埋下的“种子”开出更灿烂的“花”。

    这朵“花”,未来会属于合肥吗?我们拭目以待。



    合报特稿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报图个明白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乐天茵子 海报制作:朱佩佩 胡小玲 邓晓伟 赵军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