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很多人发现我们的国产车开始对越野市场越来越感兴趣,仿佛大家突然都开窍了,一股脑的往硬派越野车里面挤,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以来,国产车企们已经推出了十几款越野新车,成立了数个越野新品牌,其价位从20万到上百万不等,其中新能源领头羊比亚迪更是疯狂,推出了百万级仰望以及硬派越野品牌方程豹。
一夜之间,原本被合资、进口车垄断的越野车市场新增了了非常多的国产车型,这块小众市场开始变得“拥挤”起来,就有人不明白了,为何一直被定义为小众的硬派越野突然能大行其道呢?
车身技术难度不大
抛开发动机与变速箱,其实造越野车的技术难度并不大。硬派越野在结构上最关键的一点莫过于非承载车身结构,这一点也是越野车的硬指标,该结构具备抗扭刚性、高承载能力等特性,非常契合越野场景,因此只要涉及真正的越野场景,非承载车身结构就是必选项。
实际上非承载车身结构在技术难度上并不大,甚至在现代汽车发展的早期,非承载车身结构是主流选择,其特点是将车辆的动力系统、悬架、轮胎集成在车架上,然后作为基体进行整车组装,而那时的承载式车身结构才是高级的代名词。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横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承载式车身结构不仅成本低而且更适合家用(空间更大),很快成为了主流,与之相对应的是,非承载车身结构的上下游产业链逐渐萎缩,成本随之上升,更多后来者(国产车企们)直接放弃了非承载车身结构产线的组建。像长城这类车企因为皮卡市场大,所以一直保留有相关产线,这也是为何长城能在近两年最快推出像坦克这样的越野新品牌。
谈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了,之前车企们仅仅是因为没必要所以不搞越野产线,但想搞出一条具备非承载车身结构的越野产线对于很多有资金有实力的车企来说根本不是难事,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越野新车短时间大面积出现的真正原因。
核心技术改变 国产越野也可靠
我前面提到过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问题,对于越野场景来说,除了车身要够硬、通过性要够好之外,核心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似乎更为重要。此前十年,国产发动机变速箱与国外的差距明显,上了年份的家用车长期出现国产发动机不太行的局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壁垒的突破,国产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可靠性方面不输同级别进口车。
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的发展为国产车带来了超越国外品牌的机会。现阶段国产品牌在新能源的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特别是电混、插混等混动模式的成熟为硬派越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避开了技术储备相对较弱的变速箱,也让发动机加入了电池的帮助,可谓是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
现阶段国产主流的混动模式中发动机所扮演的不过是辅助性的动力提供者,很多工作都是由电池去完成,这种逻辑使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比单纯由一个发动机加变速箱组成的传统油车系统更为可靠与简单。同样,新混动技术的普及同样影响着整个越野市场,甚至引导着其从一个“小众市场”逐渐蜕变。
“小众”变“大众”
国内市场一直具备其特殊性,特别是中国人一向注重大家庭的概念,于是空间宽敞性、内部豪华性成为了很多人买车的指标,因此紧凑/中大型SUV一直是中国人的心头好,那么为什么空间更大、通过性更好的硬派越野却一直不受国人的喜爱呢?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总是在越野的路上,大部分使用场景还是城市内用车,可传统越野车为了保证性能,常常搭载大动力的发动机,并且变速箱调教也极为激进,这导致了车辆的油耗几乎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这注定了越野车只能成为小众人群的玩具。

但国产混动技术的成熟,不仅能够在动力上完美替代此前大排量的发动机,更为关键的是在油耗上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部分车型甚至可以做到5L/百公里以下的油耗,这已经达到了小排量家用车的水平,即便是把越野车拿来通勤也不会有开不起的感觉,大车身和硬朗的性能不再是累赘。

在补齐了这块短板之后,越野车变成了更强的SUV,从“小众”变“大众”。大家发现越野车不仅空间大、视野开阔、外形方正、性能强、通过性高,而且油耗不高,开出去还吸睛,试问哪个男人心中没有一个硬派越野梦呢?
从坦克300(图片|配置|询价)“一枝独秀”开始,再到现在猛士、捷途、仰望、极石等品牌“百花争艳”的推出硬派越野车,新一轮市场斗争随之展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