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全球销量领先,占比超过四分之一,为何它们却毫不担心自己的发动机技术被窃取呢?
2022年,日系车在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台,占到了去年全球汽车总销量8105万辆的25.3%,比其市场占有率仅高出0.5个百分点的是欧系车。

别看日系车因此当了“老二”,实际上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要知道日系车是在以日本一国之力,对抗整个欧美汽车品牌,能够势均力敌就已经说明日本的汽车优势。

这并非是在涨小日子的他人志气,而是不得不承认,日系车本身实力的确很强,特别是在发动机和变速器等方面。
日系车发动机不但以动力强劲平稳,高转速噪音低和发动机磨损小等特点备受青睐,而且主打一个低油耗,因此一直以来是家庭用车的首选。再加上其性能可靠,在发动机故障率上的表现同样优异。
其中尤其以本田、丰田打头阵占据第一梯队,其中本田发动机故障0.29%,丰田0.56%,奔驰、沃尔沃都要跟着往后靠。

那日系发动机能稳定到什么程度?
在坊间被调侃“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是一般日系车即使开到报废年限,发动机也没有经过大修的算是常规操作,简直就是买发动机送车的节奏。
也怪不得像是丰田皮卡,能够成为非洲、中东等战乱地区,武装分子驰骋沙漠戈壁的作战利器。

日系车发动机那么牛,又在全球保有遥遥领先的销量,日本就不怕我们中国“山寨”它们吗?
特别是逆向工程更加牛叉,几乎啥都能“山寨”的中国,且不说要故意侵犯小日子的知识产权,咱车企就仿制一个更高水准的,杀杀其威风也可以啊!
但真相却是,在这方面咱目前真的不服不行,就连有10多年发动机维修经验的师傅都坦言,别说仿造了,就是拆开后原封不动装回去都困难。
因为其发动机的精细程度和原始核心技术数据无法掌握,即使人家把图纸砸咱脸上,咱也一时搞不出来。

据说汽车发动机中,一个关键零件的精密程度,如果能改进0.06毫米,就能间接将其性能提升0.7%,从而将油耗也降低0.5%,别看这都是微乎其微,百分之零点几的改变。
要知道一个发动机可是有上千个零件,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有可能成为诞生优质发动机的关键。
而日本恰恰拥有极强的超高精度加工能力,一般在中国,机械加工水平能够达到0.01毫米的误差,而日本则能够更加精确到0.001毫米。

这样的精密加工能力,造成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发动机与机仓之间的螺丝孔都能对的分毫不差,那么整个发动机内部的组装就更加精密。
所以日系车发动机才胆敢放心大胆的让人拆,最终搞不定甚至还是要返厂组装。
曾经就有老师傅因为维修,拆过一款雷克萨斯发动机,但是忙活一通,最后某个零件死活装不上,可明明就是国外采购的标准件,即使是上润滑油也搞不定。

只得再次求助人家原厂组装,然后就如同开了眼界一般,发现人家居然是在零下50.8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中进行组装。
虽然热胀冷缩的原理我们都知道,但是为了发动机安装精密,能够玩到这个程度也算是绝对的高手了,谁能想到小日子能有这样的“黑科技”加成。
这绝非互联网上扯淡的所谓日本“工匠精神”所能达成的,更多的是明治维新后一百多年来工业技术的积累,和二战后大量保留的军事工业,向民用转型所带来的工业能力的延续。
这不仅是对机械加工能力的考验,更需要冶金、材料和电控燃油等各项技术的集体合力。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运用于日产370Z跑车上的VQ37VHR自然吸气发动机,谁都知道其发动机缸体和缸盖材料是铝制,但是其不仅采用了F1赛车领域的超精磨工艺。

更重要的是,发动机能够承载超负荷运作的关键DLC涂层的材料配比完全保密,这些都让日本汽车发动机,即使拆开也难以复制的原因。

日系车发动机不怕仿制,合资建厂也难以掌握其核心机密,中国该如何在汽车发动机领域超越日本,电动汽车为何能成为中国弯道超车的利器?
日系车发动机始终能够领先20年,核心技术保密程度100%,是因为通过掌握的各项先进技术而申请的专利,日系车发动机能够形成难以撼动的技术壁垒。
即使我国的加工工艺再先进,能够追赶上日本,并仿制出品质和技术条件完全一样的汽车发动机,也会因为专利保护机制,而付出高昂的费用。
与其这样,对于国内各大汽车厂商而言,还不如直接和日本汽车企业或其他国外汽车企业合资建厂,这样便可以直接利用其发动机技术,这也是国内汽车行业会出现众多合资品牌的缘故。
中日合资就有一汽丰田,东风日产、本田、英菲尼迪和广汽丰田、三菱、讴歌等。

但是小日子在中国办这些合资车企却鬼的很,车壳框架交给中国厂商随便造,真正的核心,发动机技术却全部由日本人掌握。
即使是在中国境内制造的发动机,也主要是由日本人掌握最核心的关键技术机密,其中像控制发动机喷油量和进气量以及点火时机的电控单元,日本车企一般都是百分百交给自己旗下完全掌控的零部件供应商,其中丰田就是这样做的。
更重要的是小日子在这方面是全能型的,除了电控,在涡轮增压器和活塞环,以及曲轴甚至火花塞等零部件的技术上都是全球领先。

再加上专利技术20年的保护期,让日本在发动机领域就靠着这20年的优势,不断更新迭代,避免被追赶超越。
而中国想要在汽车发动机领域超越日本,光靠模仿是永远无法超越的。
相反自主研发,反而避免了逆向工程中猜来猜去的麻烦,更能促进我国发动机的发展。
而即使自己技术尚且欠缺,依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的方式,慢慢从头学嘛!
比如奇瑞ACTECO就是第一款属于中国的高性能汽车发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长安蓝鲸、长城GW4N20和比亚迪骁云混动等多款优秀的发动机,这说明日系车发动机并非神话。

而且如今电动新能源汽车兴起,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创造了同一起跑线上的新赛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