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就是生产力。不信,你去问问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有多少人想要一款便宜的新能源车——买回来(价格)便宜,用起来(充电)也便宜,上班买菜,偶尔出门溜溜,那真是接近公交的成本出行,实在太完美了。
原先,我们也能轻易买到这样完美的新能源小型车的。奈何世界局势动荡,电池原材料成本突然飞涨起来,于是乎,欧拉黑白猫、长安奔奔E-Star都扛不住停产了,而五菱宏光MINI EV显然又不太适合当作家轿日用。现如今,还有什么好选择吗?
有的朋友建议我应该看看几何E。
实际上,几何E不是一步到位的。在它之前,吉利功夫牛、远景X3新能源已经做了初步的探索,这也令几何E水到渠成。整体看下来,几何E前脸辨识度极高,贯穿式灯带、分体式大灯外边荧光黄装饰,以及封闭式格栅上的菱形纹路,很是新潮。拍了几张照片,我甚至有一点马上要发小红书的冲动。
但车尾部分的设计,好像又和前脸不太搭调。如果说,几何E前脸是圆润地衔接,那么后尾则是锋利地切割;前大灯是细长延展的灯带,后尾灯则是全然不规则的造型。是的,小红书兴冲冲地发了一半,看到这个车尾,想想还是撤回来吧。

进入车内,内饰的观感很新鲜。方向盘后面,是一副10.25英寸的双联屏;副驾驶一侧,则是一块纹理、漆面都相当特殊的装饰板,看起来颇有点现代艺术的氛围。


不过,看起来是很新鲜,但是每颗按键、旋钮拨弄起来,就有点生涩之感,空调出风口调节风向,拨片偶尔还会卡住,需要用巧劲掰一下才能“化解”。对于一款不到10万元的廉价新能源车,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可以理解;但是归根究底,我还是颇为不解,我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出风口会卡住的新车。这是出风口结构设计不科学,还是材料使用上有待考究,或者是开发时间不够充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希望吉利的工程师们可以好好研究,“勿以善小而不为”,小问题也不要忽略掉,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车载系统功能比较丰富,不过反应较为迟滞。尤其是刚刚启动的时候,去触控相应的功能图标,大概会超过1秒才有反应,持续这样用着,很快会有一团急火攻上心头。幸好只是刚开始时候容易卡顿,几分钟后又稍微有所缓解,勉强可以接受。我是又点担心,这样正常用了几年后,车载系统会不会越来越卡?


至于车内空间,其实和许多年前的小型车一样,或者说,就和远景X3差不多。如果前后排都是170-175厘米的中等个子,那倒不会太局促——但是要提醒一下,这是一款四座车,核载四人,并不是五座车。横向宽度是足够充裕的,纵向腿部空间会狭窄些。


好处是坐垫足够柔软,面料的装饰也颇为精致,烘托出很不错的车内氛围,四个人都可以舒舒服服地安稳落座。

在一台最大功率60千瓦,峰值扭矩130牛·米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下,几何E最高车速能达到121公里/小时。我并不奢求一辆小型车能有多么强悍的动力,但是,让几何E上高速是有点力不从心的事情了。并不是因为动力储备不足,而是因为采用了固定齿比的传动系统,几何E没有挡位可以选择,所以车速超过100公里/小时后,电动机的扭矩、功率、效率都会齐齐下跌。基本上是加速踏板全开,也不用担心超速,这一点会让你在高速上行驶时,感觉相当乏味。

不过日常的使用,却是非常的舒心、省心。几何E并没有启动按键,上车,系好安全带,踩下加速踏板就会跑起来——不系安全带的话,是不会启动的。动力输出不但顺滑,而且迅速,如果切入运动模式,加速踏板轻轻一踩,竟然还会有点蹿动感。在市区行驶是最合适不过,在普通公路上中速巡航,加速也有着良好的动力响应。只有在80公里/小时以上,加速的冲劲才会逐渐削弱,而在100公里/小时往上,会削弱得更明显一些。

动能回收一共设置了三个挡位,以我个人的体验而言,还是最低挡的舒适度会好一些,松开加速踏板只会带来不太明显的减速效果,和传统的燃油车采用适当的挡位行车,那种拖曳感较为接近。喜欢较强拖拽感的朋友,也可以选择中、高挡位动能回收,如果你比较熟悉特斯拉,单踏板操作也不是不可行。但我建议,最好还是避免单踏板操作形成肌肉记忆,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前麦弗逊独立悬架,后扭转梁非独立悬架的组合,在这个级别较为常见。底盘调校追求舒适性,因此日常在市区行驶应对细碎的颠簸完全没问题,但是当你在高速上巡航,通过波长较大的起伏路面时,这种多余的晃动会让人感觉紧张。
相比同价位的燃油车,几何E在日常使用中,展现出一份长足的优势——日常城区行车,噪音控制很得体。但是,如果车速超过80公里/小时之后,就能明显感觉到风噪。

体验完之后,我认为几何E还是没能完全达到我对“廉价精品”新能源车要求。其一,几何E定价比自己的前辈车型功夫牛上涨了2-4万元,客观上说是由于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但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很难接受10万元买这样一款小型新能源SUV;其二,几何E也尚未跨入“精品”的门槛,在设计细节、内饰细节、NVH控制等诸多方面,几何E还有许多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