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油价一路飙升开始,我一直在考虑更换新能源车型。也就从3月份开始,我才认真关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以及形势。起初,我看的更多是大众ID系列,因为考虑到传统品牌整车制造工艺、底盘调教以及行驶质感等方面优势,觉得传统车企新能源车型的核心竞争力(三电等),即使不是当前一流水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差距,所以对ID系列提起了极大的兴趣,可是一段时间研究后我发现,大众新能源销量那么差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他的技术不那么有竞争力,他还有着合资品牌固有的傲慢(定价、配置、用料),于是我便开始关注了国产新能源品牌。
随着了解的深入,通过各种平台渠道查到的资料,让我深刻认识到今日的一众国产新能源品牌成长至今日是多么的不容易,更让我认识到国家在背后所做的努力,这不得不说一下我国的产业政策。以特斯拉为例,政府打破常规的让特斯拉在上海全资建厂,而不是用过去的合资模式,并且给特斯拉从立项到生产开辟了绿色通道,加速了特斯拉的国产化,政府之所以为特斯拉进军中国市场提供了这么多便利条件,唯一要求就是要特斯拉提高整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类似苹果手机的国内产业生态催生了各类国产手机品牌),从而催生各种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壮大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此同时,政府希望特斯拉能够激活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热情,并发挥世界一流新能源车企的鲶鱼效应,激起国内车企活力,倒逼国内车企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样我国才能真正实现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汽车强国。当然了,政府为了扶持我国汽车产业,还提供了大量补贴,免税、绿牌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回到比亚迪。我们知道,比亚迪十多年前就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走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前列,掌握了不少核心科技,包括我们许多国内新能源车企,这非常值得我们肯定的。对于比亚迪来讲,他的E3.0平台、三电以及产品做工用料等“硬实力”确实具有竞争力,但他的品牌建设、车辆设计、经销商服务水平等“软实力”则显得差强人意,车友圈有不少小伙伴正是基于这点才觉得比亚迪“飘了”,导致对海豹的定价争议比较大。我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车企一定是“软硬实力”兼具的。从这点来说,比亚迪还有不少的路要走(要接受大家的批评)。
最后,我想说的是,车是我的,我是中国的。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让国内一流成为世界一流)。今天,我们这么多人在这里讨论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实际上就体现了我们汽车产业的长足进步,我为我们民族汽车工业的崛起而由衷地自豪。假以时日,我们在向世界推荐高端工业制成品时,就会除了高铁之外多了一个亮丽的名片。
就说这么多吧,以上内容纯手码,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理性指正。(拒绝低端谩骂,网络水军滚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