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中保研召开发布会,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C-IASI”)最新测评结果,共包括九款车型数据。

本次测评的车型,包括两款轿车、6款SUV及1款MPV。具体分别为北京奔驰A级(图片|配置|询价)、比亚迪汉EV、广汽丰田威兰达、上汽大众途昂、北京现代胜达、天际ME7、比亚迪宋PLUS、吉利领克05、上汽乘用车荣威iMAX8。也涵盖了燃油车与电动车,传统企业和造车新势力的产品。

在中保研的评价体系中,G代表“优秀”,A代表“良好”,M代表“一般”,P代表“较差”。
从测评结果来看,耐撞性及维修经济性指数是几乎所有参评车型共同的问题,仅有2款车型获得一般(M),而7款车型获得了较差(P)的评价。结构耐撞性得分方面,最高得分为6.00分(领克05和胜达车型),最低得分为3.50分(宋PLUS车型),平均得分为4.83分。维修经济性得分方面,正碰最高得分为14分(胜达车型),尾碰最高得分为22分(途昂车型)。其中在正面低速碰撞测试中,有3款车发生了气囊起爆,最终结果直接评为较差。
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方面,9款车型均获得优秀(G)评价。其中,在实车正面25%偏置碰撞工况中,所有车型均获得优秀(G)评价。实车侧碰工况中,获得优秀评价的车型比例为89%(仅有奔驰A级为良好);侧碰的车辆结构强度均表现为优秀(G),B柱与驾驶员座椅中线之间的距离均值为20.5cm,明显高于获得优秀评价的阈值(≥12.5cm)。在顶压工况和挥鞭伤工况中,获得优秀(G)评价的车型比例均为100%。
在车外行人安全指数方面,9款测评车型也均获得优秀(G)评价,平均得分率71%,明显高于获得优秀评价的阈值(行人保护总得分率≥65%)。这说明我国汽车企业对于行人保护的安全设计还是比较重视的。
在车辆辅助安全方面,9款车型中仅有3款标配AEB(自动紧急制动)和FCW(前碰撞预警)功能,其中8款车型获得优秀(G),奔驰A级获得良好(A)评价。
从整体的测评结果来看,9款车型在车内乘员保护(25%偏置、侧碰、定压、座椅、头枕)、车外行人保护以及辅助安全方面均表现非常出色。除了奔驰A级在侧碰和辅助安全获得两个良好(A)以外,其余全部是优秀(G)。但是,在耐撞性及维修经济性指数方面9款车型几乎全军覆没,仅有胜达和领克05两款车型获得一般(M),其余车型均为较差(P)。

2021年1月底,中保研曾发布了7款车型测评结果。包含一汽-大众奥迪Q5L、江淮嘉悦A5、一汽丰田RAV4荣放、华晨宝马X3、蔚来EC6、东风启辰启辰星以及理想ONE。其中,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方面,只有蔚来EC6这一款车型获得良好(A),3款车型获得一般(M),3款车型获得较差(P)评价。

今天中保研还发布了对2020年测试的23款车型的结果分析,也包括今天公布指标的9款车型。从2020年C-IASI各分指数测评结果分布来看。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基本的优良率均达到100%。而车辆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的较差率则占到了52%,良好率仅9%,没有一款车达到“优秀”标准。
什么是耐撞性及维修经济性指数?
即通过开展车辆低速碰撞测试的手段,评估碰撞中车辆抵御碰撞变形的能力,以及碰撞后车辆的维修经济性。车辆评估包含正面碰撞和追尾碰撞中的车辆耐撞性能和维修经济性能。具体测评规程非常繁杂,在此不进行赘述。
拿到“优秀”很难吗?
简单理解就是要想拿到“优秀”的成绩,就要做到正面碰撞和追尾碰撞中的车辆耐撞性能很好,零部件不容易发生损坏。即使发生了零部件的损坏,那么零部件的价格也要很便宜,并且修好的费用也不能太高。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在低速碰撞发生时,安全气囊是不能弹出来的,否则气囊的价格也不便宜,也就谈不上维修经济性了。一般来说,低速碰撞弹出安全气囊就直接被评为较差了。
至于说拿到“优秀”这个成绩难不难呢?从获得优秀的车型数量之少来看,可以说是很难的。但是,如果车企在碰撞部位的零部件的质量上和维修的经济性多下下功夫,应该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只不过,如果把这部分看作是利润点的话,则可以说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本次碰撞结果中,奔驰A级轿车的评测结果相对”显眼“,无独有偶,在本周中保研公布的零整比数据中,零整比系数最高的前十款车型中,奔驰也占有三席。近期,北京奔驰计划在其北京的两座工厂增加生产班次和工作时间,使该工厂产能提高45%,可见旺销势头。这些信息综合来看,颇可玩味。
大体上,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指数这项测评实质上和车辆的安全与否关联度并不是特别高, 对于消费者而言,主要是关系到车辆后期维修费用的问题。所以,对用户来讲,买车除了一次性的购车成本之外,对后续的这种支出,也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
去年中保研发布的测评结果数据,涉及热点车型,曾经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而近期公布的结果,趋于”正常“,但耐撞性及维修经济性指数都比较低的问题,成为话题点。如果站在中保研以及保险公司的立场上来看,确实要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等问题。这跟保险公司的业务是紧密相关的,也体现了中保研公布的数据的特色。但是,这项指数和消费者的用车成本有关。除了汽车安全指数之外,中保研公布的零整比系数,也关系到用户用车成本。从上述数据发布的情况可以看出,对很多车企来说,维修依然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同为汽车安全相关的重要指标,虽然中保研和C-NCAP的碰撞在一些体系指标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对比这些指标,对消费者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消费者也可以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实际结果综合判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维修保养之外,”软性意义”的售后服务,也就是用户运营的层面,可能也需要一些指标来界定,比如车企提供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打包服务,类似于机场接送、代用车、代驾、洗车等,也包括一些免费流量包、电量包等。随着汽车走向智能化,这类服务将越来越成为用户考虑的重要维度,如何评价这类服务的价值,也许还将有新的评价体系产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