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买车不如打车?试完滴滴D1,这笔账或许还真划算!

    公里每小时头像公里每小时头像
    公里每小时2020-12-08

    来,咱先一起算笔账。


    都说“买车容易养车难”,我K哥今天倒要看看到底有多难!


    假设,你全款买了一台家用代步车,落地花了15万。众所周知,“落地打八折”。就是说,哪怕这车昨天刚刚出厂,它现在也只值12万了。

    继续假设,这车你开了六年之后卖掉了,按一年贬值1万来算,你最后还可以回血6万。


    等于说,你“租了”一台车,开了六年,租金是9万。


    在这六年里,每年车险花3千、油费花1万(讲道理,这还算省的),总共加起来是7.8万。


    别忘了,还有正常的保养,六年时间,算它六次小保 + 六次大保,粗略估计,总共要花掉1.2万左

    OK,汇总!


    9 + 7.8 + 1.2 = 18万。

    这就是六年间总共的用车花费,而这还是运气好的情况,车没出任何毛病,你没吃任何违章,否则只会更多。

    平摊到每天,18万除以2190天,约等于82块钱。


    简单来说,你偶尔在家宅一天,不开车,它静静地停在那,一天82块钱就不翼而飞了。


    以上,但愿高考数学只有68分的K哥没算错。。。

    讲真,K哥也是第一次像这样仔细地去算,结果也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我打车的话,每天82块够我公司一个来回,外加一顿午饭和一顿下午茶。


    但是吧。。。作为一个汽车媒体,鼓励在座各位去打车,总有点“政治不正确”的感觉。


    有一台自己的车,不用多说,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随心所欲地出行!物质上的大满足!最重要的私人属性,这个地铁可给不了你。

    举个极端的例子 ——


    周末了,你约了女朋友去玩,你俩汇合之后,打开手机叫网约车,结果来了一辆东风时空ER30。狭窄的后排、包浆的座椅、车厢中还弥漫着一股烟味。。。好心情瞬间被扫掉一半。


    K哥没有贬低东风的意思,我只想说ER30就是垃圾。


    总而言之,有一台自己的车是能够显著提升出行品质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办法。

    K哥前两天去了一趟长沙,在那里,滴滴出行展示了他们用来提升出行品质的解决方案 —— 一台专门为网约车而生的新物种,滴滴D1。


    在看到实车之后,K哥更加坚定了我先前的想法,这台滴滴D1就是中国的“伦敦出租车”或者“日本的皇冠金丰出租车”

    在D1之前,国内的出租车都是在普通家用轿车的基础上加一个计价器,而网约车更是简单,一个手机支架搞定了。


    D1不同,它只为网约车行业服务。


    从产品初期就采取一个高度定制化的理念,乘客哪里不爽就改进哪里,同时也将网约车司机变成了一个职业性更强的角色

    先抛开车本身,滴滴这波操作K哥必须要给一个大大的赞!


    从文化角度出发,专为网约车打造的车辆,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长远来看,它会成为该城市的一种符号,进而演变为中国汽车文化的一部分。


    几十年后回过头再看,肯定别有一番味道。

    尤其是滴滴D1这身“牛油果绿”的车漆,如果K哥没记错的话,目前各大品牌的原厂车中,从来没有人用过这种颜色。


    在不久的将来,你在车流中看到这种颜色,十有八九就是D1。


    D1的体型并不大,和普通紧凑型轿车差不多,但它的轴距达到了2米8!接近中型轿车的水平,车内空间无比宽敞!


    不过这个等会再看,在此之前,不得不提D1的电动侧滑门!


    K哥太爱侧滑门了,我感觉我上辈子就是一扇侧滑门!


    强烈建议各路厂家多出一些侧滑门的家用车!真的巨特么方便!关键D1还是电动操作的,自带一种尊贵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侧滑门在开启的时候,对车身右侧空间要求很低,能避免一部分开车门导致的交通事故。


    因此,在电滑门的另一侧设计了一扇普通车门,我猜更多的是有意而为之,引导乘客尽可能从右侧下车。


    进入车厢,双色座椅给人一种非常清爽、温馨的感觉。

    座椅的皮质非常细腻,摸起来滑滑的,材质也很软,坐起来轻松惬意,上下左右的支撑性也很到位。


    空间就比较夸张了。。。直接看图吧,D1绝对是你能用最少的钱打到的空间最宽敞的网约车,没有之一。

    除非你叫货拉拉载你。


    除此之外,前排椅背的后方很贴心地设计了几个小工具,包括了杯架、衣帽挂钩、USB充电接口。

    唯一的遗憾是USB接口是Type-A的,要是能改成Type-C的话会更符合现在的需求。


    后排娱乐屏尺寸很大,档次感很足,但K哥个人认为没有太大的存在必要。

    因为大多数城市短途出行,乘客的娱乐需求并不高,况且里面的内容我猜也没有手机里的更有意思。


    接着K哥坐到驾驶席来讲讲,开D1的司机有多舒服。

    D1的驾驶席座椅是全黑色的,和其他座椅不同,实际坐起来也更硬一些,支撑性更足,还有电动腰托,有助于减少司机的疲劳感。


    中控台非常简洁,高度集成化的中控屏基本就是全部了。

    D1的车机系统可以让司机完全脱离手机进行工作。绑定账号之后,刷脸即可登录,内置一键接单、导航、订单热力图、语音助手、车主服务等功能。


    外加标配的驾驶辅助系统、一键求助、车内外监控等。。。


    总之就是让司机更加安全高效地通过网约车赚钱。

    当然了,通过智能网联实现的功能远不止于此。作为乘客,如果你将来打到一台D1,你将会获得更多的权利。


    比如上车之前就能通过手机App打开后排座椅加热,在大冬天里第一时间获得温暖。

    如果司机忘记开空调了,你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调节空调。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就是司机已经到约定地点了,但你迟迟找不到车的情况。。。


    针对这个痛点,D1设计了一个“智能接驾灯”。

    每次接单之后,系统会随机为分配某一种颜色的接驾灯,它和乘客在App里看到的是对应的,方便乘客第一时间找到车辆。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改颜色。


    实际效果非常醒目,K哥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了。


    目前,第一批滴滴D1将于12月中旬投放在长沙,具体在哪K哥就不知道了,当地的朋友去碰碰运气吧

    这次简单的体验差不多就到这儿了,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车不卖!除非你去注册滴滴司机才能开上。


    看看什么叫专业的网约车,这就是。


    如果您也喜欢汽车内容,一定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公里每小时 每天都有深度实用的汽车内容,无论是吐槽还是推荐,我们都坦率地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

    万次阅读
    448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448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