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工业往事—七八十年代日美汽车市场大战浅析

    工业文化网头像工业文化网头像
    工业文化网2020-07-06

    1980年世界汽车工业的头号新闻是,日本汽车产量第一次超过美国,不仅从美国夺走了“汽车王国”的桂冠,同时对美国市场发起了迄今最大的一次冲击,引起了美国上下的震惊。

    美国曾是世界汽车最大生产国,有“汽车王国”之称。几十年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竞争。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一向为美国汽车业所控制。而在1979年,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日本汽车在美国销售了240万辆,占美国进口汽车总数的80%以上,占美国汽车销售总量的20%。美国人称这是“又一次珍珠港事件”。

    日本汽车在美畅销,使美国汽车业呈现一派衰败景象。1979年,美汽车产量由上年的1100多万辆下降到800多万辆,解雇20多万工人,1600家销售汽车的商店倒闭。曾经凌驾世界汽车工业之上的美三大汽车公司,这一年处境极其艰难。坐第一把交椅的通用汽车公司,当年出现了七亿多美元的赤字;名列第二位的福特汽车公司,赔了十五亿多美元;排老三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赤字达十七亿多美元,濒临倒闭危机,不得不靠救济过日子。

    美国汽车业的衰落、日本汽车业的兴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从表面上看,日本汽车小巧、省油、价格低,美国车宽敞、豪华、费油、价格高。究其底细,在于美国汽车制造业缺乏革新精神。美国本来能源充足,高速公路发达,汽车业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建立起了生产大型豪华轿车的体系。可是,这种体系经受不了“石油危机”的冲击,1973至1975年汽车销售量下降了200多万辆,亏损几十亿美元。可是,美国汽车工业决策人并未从中吸取教训,仍然以老大自居,墨守成规,即所谓“大车赚大钱”,继续生产豪华、费油的大型轿车。从60年代到80年代,油价上涨了十倍左右,汽车耗油量成为销售的重要因素。加上美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许多人买不起美国车,日本的小型省油轿车正好适应了市场的变化。

    另外,日本车比美国车平均售价低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就质量而论,美国车一般也不如日本车。

    相反,美国汽车根本无法打入日本市场,因为日本政府限制外商在日市场上出售汽车或在日本投资,美国汽车业也没有生产出适合在日本大批出售的汽车。

    日美政府多次为汽车进口举行谈判。1981年5月的日美首脑会议上,日方响应美方的要求,提出三年内限制对美的汽车出口。出口数量虽然减少了,市场需求并未减少。


    当时美国汽车工业要抗衡日本的竞争并非轻而易举,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需要800亿美元投资,而且要四到五年才能见效。

    面对美国汽车业的迎战,日本汽车业当然不会等闲视之。日本几大汽车公司加紧研制类型和款式更多、更新、更省油的汽车,并将力求操作上的高度电子化。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