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奔驰和吉利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双方各持股50%,推动smart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合资公司董事会将由6名成员组成,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各委派3名。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吉利控股将全面参与合资公司全球管理运营。
在我看来smart能有今天的表现,我认为全是其咎由自取。一款车型能否占领市场,主要看产品力,而A0级汽车的产品力我认为主要3方面:
- 造型是否精致;
- 是否具有基本配置;
- 价格是否合适。
为更好展现出SMART产品力,首先还是要给他找一个"对手"——奇瑞小蚂蚁(图片|配置|询价)。
对于一款A00级小车,我认为动力、配置、空间都不是最重要的,造型才是一款小车的关键。所以我先从侧面造型来说下
从侧面造型来讲,smart的分色设计要比小蚂蚁讨喜,通过侧围颜色的调整,将整车颜色分割成了3个区域,而中间区域更是延伸到了下部。而小蚂蚁的分色则更为一般,再加上smart颜色选择更多,所以从分色上smart要比很多A00小车强不少。
但smart在我看来仍然有非常多的不足。首先是奇怪的腰线,samrt的腰线是向内凹的,而现在很多车的腰线都会选择外凸提升视觉冲击力。这种内凹的腰线是一个世代设计的手法,而这种手法不能让人对于侧面分块有直观的感受。
说到分块问题,不得不说的是smart的腰线要更低些,而裙边的设计则更高,侧面造型需要通过腰线和裙边进行分开,smart这种设计更像是在车门中间位置做了两个特征,而且都挤到了一起。
其次是整个外轮廓的设计,smart的发动机罩和前风挡有一个很大的夹角,而小蚂蚁则让这两个线条平顺过去,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小蚂蚁这种设计。
最后说下一些细节问题,smart顶盖的尾翼造型相较来说弱化许多,顶盖上少了装饰用的行李架,而前车灯从侧面看也略短,当然这些是优点亦或缺点还需要大家评判。
前脸造型smart相对小蚂蚁比较保守,因为smart为燃油车,中网格栅需要一定的进风量来冷却水箱,造成前部造型并没有突出的线条特征。
反观奇瑞的前保造型,采用了明显的凹凸设计来提升视觉冲击感,这也是得益于因为奇瑞是电车,对散热没有那大要求,所以造型可以更加灵活。
而在大灯造型上,两款车都未LED前大灯,但是小蚂蚁圆形灯饰在造型上确实更为先进,而smart的灯饰设计则像上个世纪的东西,这正是因为smart的车灯没有纵深感导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日趋明显,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7W以下的精品小车或30W以上的豪华大车,我国传统车企大部分都选择了前者,而新能源车企大部分选择了后者。
这种行业上的细分涌现出一批车长不过4000mm,两座或4座的A0级汽车。比如长城的欧拉系列,比亚迪代替F0的E1,奇瑞的小蚂蚁以及宝骏即将推出的E300都是市场上非常抢眼的产品。
与此同时,A0级汽车的王者——SMART显然坐不住了,开始与吉利进行合资,而SMART以后在国内仍能保持王者地位还是会彻底沦为一款情怀产品,那就不得不从产品竞争力说起,今天我们也将其与奇瑞小蚂蚁进行对比。

上图为smart,下图为小蚂蚁
而在内饰方面,smart的内饰效果从整体上来说比小蚂蚁差了不是一个档次。
首先是中控的整体造型,smart将所有造型特征都堆积到了驾驶员侧,而副驾驶则是大量的留白,完全是光秃秃的仪表板没有任何特征,可以说完全没有顾及到副驾的感受。
而这种设计方法给人带来的不光是副驾驶感受问题,更多的是造型上的分块问题。用户可以通过小蚂蚁的分色设计,轻易的看出仪表分为了上中下三层,而smart这种层次不明显的设计是现在内饰造型的大忌。
要说smart更为失败的地方我想是换挡器,这就完全是一个大黑柱子放到了副仪表板上,要知道小蚂蚁采用的是旋钮换挡,这提升的品质不是一个大黑柱子所能比的。
而小蚂蚁在车门上更是采用了橘红的颜色将按钮区域与其他区域分开,使整个内饰结构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SMART凭借高了10W的价格,在配置方面可谓是难解难分,我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 相比于小蚂蚁,smart的车灯配置更加丰富;
- smart拥有前排侧气囊;
- smart缺少基本的科技配置,比如一键启动和远程启动功能;
- 其余配置smart数量较多。
最后我想说下,其实从配置表中看出小蚂蚁的定位更多的是城市通勤,所以连前排侧气囊都减配了。不过可不要忘记,smart的对手不是小蚂蚁,还有更多的A0级的小车,所以smart的路注定艰辛。
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日趋明显,车企对新能源车型售价的选择上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7W以下的精品小车或30W以上的豪华大车,我国传统车企大部分都选择了前者,而新能源车企大部分选择了后者。
这种行业上的细分涌现出一批车长不过4000mm,两座或4座的A0级汽车。比如长城的欧拉系列,比亚迪代替F0的E1,奇瑞的小蚂蚁以及宝骏即将推出的E300都是市场上非常抢眼的产品。
与此同时,A0级汽车的王者——SMART显然坐不住了,开始与吉利进行合资,而SMART以后在国内仍能保持王者地位还是会彻底沦为一款情怀产品。

SMART是否能扭亏为盈,吉利A0级小车是否能C位出道
SMART与吉利,MINI与长城合资,是近期汽车圈两大合资热点,但是将SMART与吉利合资的初衷对比MINI与长城,我觉得大不相同。
长城作为国内大厂,一直缺少与世界顶级品牌合作的经验。而这种经验缺少带来的是研发模式的缺失。
长城在研发模式的探索上,一直瞎子过河,是走一步看一步,而近年来为了不被市场淘汰,更是聘请了数名日本做高管对设计部门进行管理,在2018更成立了日本团队来进行新款车型工程设计与开发工作。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
2019年初数名日本高管集体请辞,在岁末时日本团队更因不适应长城的开发方式,致使其下大批项目屡次延期。
对于长城,新的管理方式路在何方?
或许和宝马合作,除了能够学习到先进的设计方法,对方的管理方式也是长城需要的。
吉利一直缺少小型车的发展,并没有迅速占领该细分市场。若等吉利与SMART合资车型下线,介时汽车市场是怎么一副光景,也未可知。
不管如何两家车企显然是有野心的。
在电动化和科技化两个方向上,我认为最难的是科技化,电动化已有很多车型做的比较不错,但是科技化上仍然差着点意思。
为何小车科技化如此困难?
究其原因我认为无外乎两点:1、没空间 2、没钱。其实没钱不是真的没钱,只是一款车为提高竞争力需要控制成本降低售价提高利润,而科技化需要用到更多的电器件,这无疑使成本增加不少。
空间的问题可能消费者接触并不多,在汽车中每一项功能都会有一个控制单元,若通过增加配置来提升整车科技感,控制单元一定会增加,布置会成为一大难题。
所以吉利与SMART以后的道路,只能说前途未卜,而成本控制将成为关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