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楼主
    天涯榴莲头像天涯榴莲头像

    天涯榴莲

    高合HiPhi Y车主·车龄1年

    高合HiPhi Y的里程过万优缺点体验!

    2023-10-19发布

    #用车心得



    坐标贵州贵阳,从提车到现在已经70天了,跑了1300公里,当时选择提高合,因为自己的企业也是造车的,对个性化的车都有谜之兴趣(只不过我的企业是制造专用汽车),第一次了解高合的时候还是X,从一个造车行业人的感觉,就喜欢上了高合,特立独行,重新定义,是高合给我带来的印象,但没有购买X的原因,是觉得花80万买电车没有必要,因为我有两台平时常使用的车,一台路虎发现,一台奥迪RS5,没有购车的刚需,Y出来以后,价格一下到了40万不到,立马决定买一台来试试,我应该也是第一批小定和大定的车主。




    从一个造车人的角度使用70天来,将近13000公里,我觉得高合Hiphi Y 有以下的优点:

    1.比起X和Z,外观收敛又不失个性,展翼门是我购买动力的80%,这也许是一个造车人对机械结构设计爱的执着😂,彰显个性,你说有多少用吧,没有,但我就是喜欢,可以让我经常炫耀给朋友(不好意思,我就是这么肤浅,哈哈)



    2.有些网友批评的Y花里胡哨堆积的众多配置,在我看来,做得非常优秀,以前大家评判车喜欢说油耗、三大件、动力、操控等等,在油车技术已经达到研发瓶颈的今天,很难有更革命的突破,那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人机交互,智能车机,驾驶舒适,极致享受么?为什么在很多网友的评论中,看起来追求舒适的功能就是有原罪?就是技术不够配置来凑?作为一个造车人,我很负责的说,能把这些功能堆积整合,保持稳定,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和总装工艺!而且这些功能不更是车主日常需要的么?在安全驾驶操控舒适的基础上追求极致享受不是对的么?普通人买车就是用来享受,想极致操控和极致性能,就去买跑车!

    3.标配后轮转向,同级别和价位的天花板,我在自己的售后部门上架升了车,看了一下后轮转向机械结构,比较合理和可靠,觉得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后期的维护维修费用不会太高,CDC悬架我看来虽然舒适度不如空气,但咱们后期成本低不是(想着我的路虎发现换的空气悬架,说多了都是泪),再想想电车的自重,还是CDC吧。

    4.车的内饰用料扎实,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用料也比较考究,但我感觉顶棚的做工要改进,全车隔音和异响的控制很到位(隔音做得好,异响的容错率就会更低,这点高合是明白的),前排座椅的舒适度包裹度很OK,后排的中央手扶差点意思

    5.看了一下肉眼(舍不得拆,毕竟我也不是汽车测评人)能看得到的主要部件,都是主流的配套大厂,比如保险杠是查了一下是模塑科技的,悬置是青岛邦和,都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厂,有一些件还是通用件,比较成熟可靠,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降低,减少了我们首批车主的小白鼠风险,这个赞一个。



    6.整车模具精度,钣金焊接做工,装配工艺比一些国内乘用车同行要优秀不少。

    7.底盘设计、做工和底盘调教合理,看底盘和焊接做工的时候我们工程师和生产部负责人都忍不住在夸,然后看着我渴望的说我也想要某某设备,被我一口回绝,毕竟我们专用车生产做不到批量化生产,有些自动化设备我们上了成本更高,专用车企业的可悲和心酸,哎,说多了都是泪。

    8.整车在保证快速量产的情况下,保留了巨大的后期软件控制升级预留,包括智能驾驶辅助的预留,这个我就不详细说了,留给高合给车主带来更多惊喜。

    9.查了一些资料(高合资料真难找),7200吨一体化集成式压铸后舱(啧啧啧,羡慕),这个结构刚性,应该是够够了,1300-1500MPa超高强度的一体式门环以及采用激光拼焊热成型的高强度的B柱设计,这个应该是能大幅提高B柱坚固(具体多高,我也不知道,毕竟我没实验,但数据看上去就很牛X),看了一下结构三维图,虽然不是高清矢量,整体刚度应该是够的,看了一下碰撞测试,也是印证之前的一些结构猜想。

    另外没找到追尾的碰撞测试,不知道后追尾表现如何,但刚才提到的压铸后舱,想来也不会差,也是在我们制造业很厉害的存在,是个是血本,当然,如果销量起来,这个也是带来的是直接技术降本。

    高合技术资料里面提到的TechCast新型低碳铝合金材料,我没找到技术资料,但从资料里面说说到高于同级别材料15%以上、强塑积高出30%以上,这个也是材料应用的一个突破,当然,这个同级别材料我不知道对标的是那个标号的材料,但我们可以参照一些材料的标准看看不过这些材料我们专用车行业不配用。

    10.说说价格吧,从造车人来说,高合的售价和成本控制还是不错的,这次的价格也是有满满诚意,分享一个行业的关键成本,大家慢慢品,电池成本1000元一度。如果拿高合Y和特斯拉的Y横向对比,高合的直接材料成本应该要高于特斯拉Y成本20%左右。还要考虑产量,产能等衍生平摊成本。



    说完优点,该说不足了,敲黑板,希望高合能搬小板凳拿小本本听听同行的一些小小建议:

    1.储物空间真的少,前排没有副驾手套箱(储物箱)的情况下,是否考虑增加水杯架下面的空间的储物格挡,小姐姐的鞋是放得下,但一急转弯,真的是到处飞,我们男生放杂物的情况更是明显。

    另外门两边的储物隔最好软包裹,要不是,放个眼镜,硬物什么的,异响(你没手套箱啊,我只能放哪里,副驾小姐姐的口红,粉饼,眼影放哪里呀放哪里?你都给了补光化妆镜...后期出个车门储物槽软包周配件边弥补一下吧)。

    2.经济模式下急加速的调教优化优化,稍微有点顿挫感。

    3.门的用料厚度有点点薄,我在停车等人的时候,靠了一下,一下感觉凹进去了,吓一跳,这样容易被喷鸡蛋壳,虽然加厚了对安全和质量来说然并卵,但,考虑网络环境,你懂的。

    4.车机和人机交互,还是让软件团队加加班吧,看看隔壁其它同学。那个副驾平板的系统优化得也是....扣一下软件团队工资吧(我会不会被高合软件部门组团打一顿),还有我喊小爱同学,小Y问什么会答应?懵逼

    5.在副驾平板上装一个PDF使用说明文档可以么

    6.那个车道保持辅助的力度有点点吓人。

    7.A柱和车头两点方向盲区感有点强,特别是是硕大的后视镜和A柱的结合。

    8.座椅调节高度不够,我司机要买个坐垫,他说他看不见

    9.后备箱加点网袋锚点好么,后备箱没有锚点,东西到处滚。

    10.方向盘的棱角设计,容易积灰。

    11.就是我20天的车竟然出现了顶棚边角的脱落,这个应该是顶棚装配中出现的瑕疵或者是配件品控出现一些小问题,应该是极个别现场。


    作者提到的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