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020-03-05发布

    混汽车论坛的几点个人感受~~ 一、质量不等于销量,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是多数人都不明白。 “就你懂车,那么多人都是傻子?”— —我还真要说,中国傻子就是多——就算各国傻子所占比例都一样,那也是中国傻子的绝对数量最多, 要不“人傻钱多”的梗怎么来的?稍微忽悠一下就抢食盐、板蓝根、双黄连,都忘记了? 而且决定国人买车的因素,银子第一、面子第二。所以首先要车价便宜、省油(毕竟多数是穷人),其 次要大,还要有形形色色的配置、花里胡哨的外观,甚至花几万买个车标都心甘情愿。至于安全、性能 啥的不在多数人考虑之列。象美系、法系玩性能操控、关注驾驶体验,那更是非常遥远的事。 所以“销量说明一切”就是个笑话。在中国,老实人吃亏是常态,踏实造车的混不好也是常态。用心造 车还不如用心忽悠。因为在这里占网友多数的是义务教育学历及以下人群,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只能随 大流或者被忽悠。更有甚者甘心做“五毛党”,可以为区区蝇头小利作水军、喷子。却不知如果放任劣 币驱逐良币,到头来是所有人都要受害。 二、某些车企的成功之道 1、客观的历史原因:进入中国早,给大批老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而新手往往不懂车(参考上文),买车 往往会咨询“老司机”,而老司机又未必对新车很了解。至于说某某车耐用之类,可是那时的车也没有 多少机会换啊!也没有强制报废啊!那时的人要求也不高能开就行啊! 2、十万级别的低档车质量稳定。这是事实,也是很高明的策略:即先抓住入门级车主,这类人往往没有 多少钱,人生第一辆车,只图省事、省油即可;就算不舒适、没性能、有些小问题,一般也不会计较, 毕竟价钱在那里。但是把这批人忽悠好之后,到他们买第二辆车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定的品牌忠诚度, 这时厂家就可以割韭菜了。 3、大量雇佣水军(美其名曰营销),吹自己、黑对手。其中最阴险的招数就是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专 家”文(这些文章很可能就是车企自己写的),用各种貌似“科学”、“专业”的知识忽悠无知网友, 把自己的缺点说成优点、把自己的负面消息尽快掩盖;在对手的优点中挑缺点、把对手的缺点无限放大 并持续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