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拉开帷幕。作为2025年全球首个A级车展,本届展会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参展商,超百款全球首发车型集中亮相。在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这场展会不仅是技术的秀场,更被车企视为“背水一战”的生死竞速场——正如一位参展商所言:“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要么涅槃重生,要么被时代淘汰。”

背景:行业寒冬下的“最后赌注”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电气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而新能源赛道则陷入“内卷”红海。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60%,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欧美市场贸易壁垒高筑,中国车企出海阻力增大。在此背景下,上海车展成为车企展示技术实力、争夺市场份额的核心战场。

“全球经济萧条与供应链挑战让创新成本陡增,但若停滞不前,只会被淘汰得更快。”某合资品牌高管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这一观点与车展主题不谋而合——创新不再是口号,而是生存的刚需。
现场直击:技术突围与跨界融合
新能源车型“神仙打架”
展会上,自主品牌与跨国车企同台竞技,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80%。比亚迪携全新“仰望U8”升级版亮相,其四电机独立驱动技术再次刷新行业对电动越野车的认知;吉利旗下极氪品牌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轿跑,续航突破1000公里;而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则加速电动化转型,EQG概念车与iX7纯电旗舰的发布,彰显其“全面押注中国”的决心。

智能化生态“无界延伸”
除动力系统革新外,智能化成为另一焦点。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参展,展示从智能座舱到车路协同的全栈解决方案。华为鸿蒙OS 4.0车机系统首次支持多设备无缝互联,小米SU7 Pro则凭借“人车家全生态”引发观众排队体验。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边界正在消失,未来竞争将是生态体系的较量。”

全球首发与本土化战略
本届车展共发布全球首发车128款,创历史新高。大众ID.9、丰田bZ5X等车型专为中国市场定制,凸显“本土化研发”趋势。特斯拉虽未推出新车,但其上海超级工厂宣布年内投产Cybertruck,进一步巩固在华产能布局。
行业反思: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
尽管展会热度空前,隐忧仍存。一方面,价格战持续蔓延,多家车企高管坦言“利润率已逼近底线”;另一方面,技术同质化问题凸显,部分车型被指“换壳不换芯”。对此,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专家指出:“行业需从‘拼参数’转向‘拼体验’,重新定义用户价值。”

与此同时,供应链韧性成为热议话题。宁德时代发布新一代超充电池,充电10分钟可续航500公里,但其董事长曾毓群警示:“原材料价格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仍是最大不确定性。”
展望: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
展会同期举办的“全球汽车领袖闭门峰会”上,跨国车企CEO们一致认为,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与消费需求正引领全球变革。然而,如何平衡全球化布局与区域贸易壁垒,仍是待解难题。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宝马宣布2030年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比亚迪则提出“零碳产业园”计划,通过光伏与储能技术实现工厂清洁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代表强调:“汽车业的未来不仅是电动化,更需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结语:向死而生,未来已来
2025年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既有技术突破的欢呼,也有生存压力的叹息。正如乔布斯所言:“如果你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终将找到真正的方向。” 当全球车企在此押上“最后的筹码”,这场展会或许正为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十年写下序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