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特斯拉陷入销量下滑、净利润同比暴跌71%的困境。面对市场质疑,CEO埃隆·马斯克在4月23日的电话会议上宣布“将回归公司核心业务”,并强调特斯拉的未来取决于两大技术突破:全自动驾驶(FSD)与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传统电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之际,这家硅谷巨头正试图以更激进的技术路线扭转颓势。

一、危机中的特斯拉:销量疲软与战略转向
最新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9%,净利润仅2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锐减71%。分析师指出,这与其主力车型Model 3/Y迭代缓慢、中国品牌竞争加剧以及欧洲市场反补贴调查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马斯克身兼美国政府效率改革负责人等多重角色,也被认为分散了其对特斯拉的专注度。

但马斯克在财报会上释放明确信号:“特斯拉的核心价值不是造车,而是人工智能。” 他宣布将亲自督导FSD和Optimus两大项目,并称这两项技术“将比现有业务规模大10倍”。这一表态与近期股价波动形成对比——尽管财报利空导致特斯拉市值一度蒸发15%,但马斯克对技术路线的坚持仍让部分投资者选择“押注未来”。
二、Optimus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市场的“擎天柱”
量产进程超预期,成本下探至2万美元
马斯克透露,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2025年产能预计达5000-10000台,首批数千台将于年底前部署在特斯拉奥斯汀工厂,执行物料搬运、设备检测等基础任务。若测试顺利,2026年产能将扩大至5万-10万台,2027年进一步跃升至50万台。更关键的是,特斯拉计划通过规模化生产将单价从目前的约5万美元降至2万美元,这一价格被认为将打开消费级市场。

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
Optimus最新版本已实现22个自由度机械手操作,并在马斯克公布的演示视频中完成叠衬衫、分拣电池等精细动作。特斯拉工程师表示,Optimus的“大脑”复用FSD系统,其视觉识别与决策能力正通过海量行车数据持续优化。按规划,2026年后Optimus将逐步进入物流、家政甚至医疗领域,远期目标是为每个家庭提供“劳动力替代方案”。
三、FSD与Cybercab(图片):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生死时速”
技术迭代:从辅助驾驶到完全无人化
特斯拉FSD系统已更新至v12.5版本,马斯克称其“以指数级速度接近无监督自动驾驶”。2025年内,特斯拉将在加州和德州启动FSD无监督试点,允许部分车主在限定区域体验完全自动驾驶。与此同时,专为共享出行设计的Cybercab原型车正在测试中,该车型取消方向盘与踏板,计划2026年以低于3万美元的成本量产。

商业逻辑:重塑出行生态
马斯克将Cybercab定位为“电子消费品”,宣称要以“5秒一辆”的速度生产,并依托特斯拉自有平台构建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这一模式若成功,不仅能创造订阅服务收入,还可通过车辆高利用率摊薄制造成本。但监管障碍依然存在——欧洲多国以数据安全为由限制FSD落地,而中国市场的准入仍待政策明朗化。
四、本土化与产能布局:美国制造的新筹码
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特斯拉加速供应链本土化。2025年第一季度,所有在美交付的Model 3/Y均已使用100%本土生产的电池包。得州超级工厂的Optimus产线也于近期投产,为机器人量产提供保障。分析师指出,这一策略既符合美国政府的制造业回流倡议,也有助于缓解关税压力。
五、特斯拉的“破局”难题
尽管技术蓝图令人振奋,特斯拉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 资金压力:FSD与Optimus的研发投入巨大,而传统车型盈利能力下滑可能影响长期输血能力;
- 监管风险:全球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审查趋严,Optimus的伦理争议也可能引发政策限制;
- 市场竞争: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加码机器人,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快速追赶。
马斯克坦言,特斯拉正处于“风暴眼”,但“只有颠覆性技术才能带来指数级增长”。市场正在等待两大赌注的验证——若2025年底Optimus工厂应用与FSD试点达标,特斯拉或能重获资本信心;反之,其转型神话恐面临更大质疑。
结语
从电动车先驱到AI与机器人领跑者,特斯拉的跨界豪赌折射出科技产业的残酷生存法则: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时代淘汰。马斯克的“回归”能否带领公司穿越周期,2025年或将成为决定性一年。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更值得期待的是,2万美元的机器人管家与随处可打的无人出租车,或许已不再遥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