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新规落地

    油城车事头像油城车事头像
    油城车事04-17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的产业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连续出台多项管理措施,着力构建新型监管体系。4月16日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工作推进会议,重点部署了产品准入与软件升级备案机制,标志着我国在智能汽车监管领域迈入系统性规范阶段。

    技术标准与产品准入的双重约束

    根据会议披露的实施细则,汽车生产企业需建立与SAE分级标准相对应的验证体系。不同于以往仅关注硬件性能的检测要求,新规特别强调组合式驾驶辅助系统的协同验证。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单独测试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独立功能,更需验证多个系统共同运作时的控制逻辑与安全冗余。

    这种转变直接回应了当前行业存在的技术衔接漏洞。某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透露,过去系统间的协同测试往往被简化为模块叠加测试,而新规要求的"组合验证"需要建立完整的场景矩阵,包含不同天气、路况下的系统交互响应数据。

    宣传用语与功能边界的强制对应

    针对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概念混淆现象,监管部门首次将技术参数备案与宣传用语纳入联动管理。根据新规,企业在产品公告中必须明确标注车辆具备的SAE等级,且在用户手册中详细说明系统工作边界。这意味着消费者将能够通过官方备案信息,直接核对厂商宣传的技术参数。

    这种"可溯源"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文字游戏问题。例如某新能源品牌曾将L2.99级等非标表述用于传播,新规实施后此类模糊化表述将被禁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测试数据显示,当前市场在售车型中,具备完整L3级能力的不足3%,而宣传材料涉及"自动"、"智能驾驶"等词汇的占比却高达62%。

    OTA升级的全程监控机制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新规对远程升级建立了全周期管理体系。企业需在升级实施前30天提交变更方案,详细说明升级内容与安全验证情况。对于涉及控制系统、动力参数等核心模块的升级,监管部门将启动技术审查程序。

    这种分级管理机制既保障了技术迭代效率,又有效控制了升级风险。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OTA升级的召回案例中,有78%属于未备案的"静默升级"。新规实施后,所有升级行为都将建立电子档案,实现过程可追溯。

    行业影响与技术发展平衡

    新规的实施将促使企业重构研发流程。某合资企业质量总监表示,其所在企业已组建跨部门的合规验证团队,从需求定义阶段就导入SAE分级标准。这种前置化管理不仅提升开发效率,更降低了后期整改成本。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新规首次将"安全响应措施"作为强制披露内容。这意味着用户手册中必须包含系统失效时的应急操作指南,以及不同场景下的责任划分说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的研究表明,明确的责任告知可使误操作事故率降低43%。

    总得来说,面对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竞赛,中国此次管理体系的升级,既非简单限制创新,也非放任市场自由发展,而是通过建立清晰的规则框架,引导行业走向质量优先的发展路径。这种监管智慧或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转型中赢得更稳固的竞争优势。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