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85后海归:从“死亡谷”突围,获阿里、比亚迪加持的智驾创业之路

    在智能驾驶行业经历洗牌与重构的当下,一家名为佑驾创新的初创企业却逆势突围,接连获得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天使投资,以及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的战略合作。其创始人——85后海归博士刘国清,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从技术探索到商业落地的曲折道路。这一案例不仅折射出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沉浮,更揭示了资本与产业协同的新趋势。


    “贵人”吴泳铭与生死时刻

    2015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尚处萌芽期,技术路线分歧显著:一派主张“跃进式”开发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另一派则选择“渐进式”量产辅助驾驶路线。彼时,资本市场更青睐前者,小马智行、图森未来等L4公司风头正盛。刘国清却选择了后者,创立佑驾创新,专注于乘用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

    然而,初创企业的生存危机很快显现。2021年,佑驾创新陷入资金困境,调整后净亏损达1.31亿元,2022年进一步扩大至2.06亿元。生死存亡之际,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以天使投资人身份入场,成为刘国清口中的“贵人”。吴泳铭的背书不仅带来资金,更推动公司于同年4月获得中兴合创领投的3000万元融资,暂时逃离“死亡谷”。


    比亚迪的选择:规模化与成本优势的协同

    真正让佑驾创新站稳脚跟的,是2024年与比亚迪的深度合作。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正全力推进“智驾平权”战略,计划在15万元以下车型标配智驾系统。其规模化采购能力(如百万量级芯片订单)和垂直整合产业链的优势,为智驾方案降本提供了可能。

    刘国清坦言,比亚迪的订单是“救命稻草”。佑驾创新通过平台化研发降低成本,引入国产供应商替代进口部件,同时将70%-80%资源倾斜至乘用车业务。这一调整与比亚迪的需求高度契合——后者需要高性价比的智驾方案,以支撑其“天神之眼”系统在7万-20万元车型的普及。双方合作的首批成果已应用于比亚迪多款主力车型,涵盖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


    盈利难题与生存法则

    尽管获得巨头加持,佑驾创新仍未摆脱亏损。2021至2024年,其调整后净亏损累计超6亿元。刘国清将原因归结为行业特性:“智驾赛道人力成本高昂,毛利率受生态天花板限制,要么持续融资,要么具备造血能力。”

    为此,佑驾创新采取了两大策略:

    1. 精细化运营:自2022年起引入“项目导入会”,筛选具备短期或长期盈利潜力的项目,拒绝无商业价值的投入。
    2. 数据驱动迭代:依托比亚迪400万辆智能驾驶车型的数据积累,优化算法效率。刘国清认为,数据的规模和质量是后发者追赶头部企业的关键。

    行业变局:车企自研潮下的生存空间

    挑战远未结束。随着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加速自研智驾技术,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刘国清坦言:“竞争已从‘鱼跃龙门’升级为‘龙与龙的较量’。”

    对此,佑驾创新的应对策略是差异化:

    • 聚焦细分场景:在泊车、高速领航等成熟场景深化技术壁垒,而非盲目追求全场景无人驾驶。
    • 开放合作生态:与芯片厂商、传感器企业共建技术标准,降低车企的适配成本。

    未来:智驾平权与资本耐心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预言:“未来2-3年,高阶智驾将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标配。”这一判断正在成为现实。比亚迪计划2025年实现40%销量增长,71万辆年度目标中,智驾车型占比大幅提升。对佑驾创新而言,能否借势规模化落地,是扭亏为盈的关键。

    资本市场的耐心同样重要。吴泳铭的持续支持,以及中金资本、元璟资本等机构的10轮融资,为佑驾创新赢得了时间窗口。刘国清表示:“我们不再追求‘烧钱换增长’,而是用每一分钱创造可量化的技术价值。”


    结语

    从濒临倒闭到巨头青睐,佑驾创新的故事映射出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残酷与机遇。在资本与产业的双重驱动下,技术理想主义正让位于商业现实主义。而刘国清的突围之路,或许能为仍在“死亡谷”挣扎的创业者们提供一份生存样本:找准生态位、绑定产业巨头、敬畏每一分成本——这或许就是智驾赛道的生存法则。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