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近期中美关税战,中国车企该怎么打?

    海外建厂,突破关税壁垒

    海外建厂不失为中国车企突破关税壁垒的一大利器。比亚迪、广汽、长城等车企已然先行一步,加速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布局生产基地。本地化生产可有效降低成本,幅度高达 28%,同时巧妙绕开美国对华直接出口限制。以往,墨西哥曾是中国车企通过《美墨加协定》转口美国的重要跳板,然而特朗普对墨加征 200% 关税后,此路基本被封死。因此,在当下形势下,在与美国关税政策关联度较低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实现生产本地化,既能降低运输成本,又能避免高额关税,成为了许多车企的优先选择。

    技术升级,角逐新赛道

    技术升级是中国车企在关税战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等,使其逐步从 “成本优势” 向 “架构话语权竞争” 转变。2024 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占比提升至 35%,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众多中国车企积极投入研发,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驾乘体验。通过技术升级,中国车企能够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减少对价格优势的依赖,从而在关税战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市场表现。

    强化产业链韧性,降低外部风险

    强化产业链韧性对于中国车企应对关税战至关重要。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从 2018 年的 19.2% 降至 14.7%,通过积极拓展 “一带一路” 市场和挖掘内需潜力,逐步降低外部风险。同时,国家政策工具箱中的降准、降息等措施也为应对关税冲击提供了有力缓冲。在产业链上游,中国车企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投入,提高零部件国产化率,降低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在产业链下游,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提升市场响应速度。通过构建更加完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中国车企能够有效抵御关税战带来的外部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聚焦国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国内市场始终是中国车企的重要根基。在关税战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应更加聚焦国内市场,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品质、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车企应加大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投入,推出更多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产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此外,还可以借助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