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宝马「智驾」,是太懂还是不懂中国

    识时务者为俊杰。

    面对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智能化攻势,宝马终于「开窍」:先是高调牵手华为,再是官宣联合阿里,动作频频。

    不得不承认,在「科技重新定义豪华」的迅猛攻势下,宝马为了跟上中国车市的节奏,一直在努力。

    但是,面对已然卷成红海的中国车市,有态度,还会有人为之买单吗?

    自1994年进入中国,深耕中国30年的宝马,在中国市场,拥有过辉煌:已经累计生产超600万辆汽车,2024年,全年在华交付71.45万辆,纯电车辆交付量突破40万辆。同时,中国也是其全球最大单一电动车市场。

    但是,来自中国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在宝马发布的2024年财报中,销量跌幅高达13.4%,这一跌幅超过豪华车市场整体销量下滑的7.8%,同时,中国区也是其全球市场中跌幅最大的区域。

    显然,在中国,宝马并未跟上新能源的步伐。

    对于各方的压力,宝马也在以一系列动作应战。

    最先出征接受市场检验的是,即将在本届上海车展亮相,2026年量产上市的新世代产品系列。

    胜算几何呢?

    就目前公开信息来看,新世代车型,在进行一场智能座舱革命,以期实现全感官交互的「未来驾驶舱」。

    先是,取消传统仪表盘,应用「视觉锥」,通过超近距投影技术将驾驶信息投射至前挡风玻璃下沿的纳米涂层区,将交互信息分层放置,核心驾驶信息布局在中央视野,娱乐和舒适功能则分布在周边视野,从而减少在驾驶途中视觉焦点的切换时间与频率。

    同时,「超感智能座舱」里面还有眼动仪追踪测试,用以观察用户的细微变化,避免用户在驾驶时分心,以确保驾驶更安全。

    再是,在交互上下功夫。

    新世代的智舱,是基于与阿里合作开发的通义大模型,具备「拟人化沟通、多智能体协同、开放生态整合」三大核心能力,支持复杂指令解析,方言识别,无唤醒词对话,同时,接入美团、微信等本地生态,实现车内点外卖,AR会议等,场景化服务,以期让宝马的日常用车更高效、更有趣。

    而,对于时下大热的「智能驾驶」,宝马全新研发的「驾控超级大脑」,并没有披露太多的信息。较多的笔墨,反而落在了,其可以实现动力域和底盘域的合二为一,高效集成了传动、制动、充电、能量回收和转向等功能方面。

    通过这一技术的演进,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决策,能够确保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动态驾驶做出非常全盘的思考和处理,从而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安全。

    当然,新世代产品毕竟还没有进入到交付周期,留给2026年,还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就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当马力被算力挑战时,宝马将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底盘和动力等相对传统的技术层面,对于智能化,选择了「座舱生态」等智能座舱领域。

    这样差异化的路径,与目前中国市场卷生卷死的L3,还是L2.99999的智能驾驶技术,显然有点格格不入。主流大部队在拼了命的告诉你,「放开方向盘」,而宝马却在告诉你,「握紧方向盘」,享受驾驶乐趣。

    是宝马不懂中国吗?

    应该也不至于。面对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地狱级难度」,宝马也牵手各方,左拥右抱,上下求索,以前所未有的激进式变革,实现从研发体系重构到DNA重组的变异。

    首先,研发本土化,投资百亿扩建沈阳研发中心,将沈阳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三大创新基地,车本土化研发团队扩编至2000人,致力于在中国再造「第二个慕尼黑」。同时,沈阳动力电池工厂二期投产,采购协议覆盖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亿纬锂能4695大圆柱电池,彻底摆脱韩国SDI依赖,中国供应商占比三年内从18%提升至43%。

    第二,进行产品革命,从燃油车时代的3系Li到电动iX1L,宝马将轴距加长技术迭代至第四代,后排空间比欧洲版多出15cm,把「中国特色」刻进产品定义,虽然,在这过程中,牺牲了50:50经典配重比。

    第三,智能化,智驾域控制器转向德赛西威,座舱芯片采用地平线征程5,激光雷达锁定速腾聚创,同时,将最新iDrive 9.0系统深度接入微信车载版、腾讯小场景,甚至支持美团外卖到车服务,车机应用商店70%为中国特供APP。

    「真金白银」的投入都述说着宝马懂中国。

    虽然对于AI的选择,拥抱了阿里,而没有选择时下大热的DeepSeek,进出「价格战」,让其伤痕累累。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于智能化的答卷,宝马的这种合作模式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传统车企「封闭式创新」的桎梏。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宝马新世代车型将通过阿里云本地化部署,产生的行驶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将与阿里云、华为云深度融合,用于持续训练AI模型,这样,既能满足中国数据合规要求,又能持续积累驾驶场景、用户行为等核心数据资产。

    这意味着车企首次与科技公司共享数据红利。这种「技术合作+数据闭环」的模式,既是一种颠覆,也带来了更多也更复杂的合规挑战。但,与此同时,这样的模式也为后续OTA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埋下伏笔。

    当鸿蒙系统成为车机灵魂,当阿里大模型主导交互逻辑,宝马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在哪里?宝马坚守的驾控乐趣又何在?

    不过,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若其新世代车型搭载的「超级大脑」,算力提升20倍、代码量绕地球4圈,它学会了用高德导航避开拥堵,用饿了么点网红奶茶,甚至用鸿蒙手机遥控泊车,但,这是当下消费者更想要的吗?这些参数能否转化为「放开方向盘」的底气呢?

    尽管,「中国式共创」,让外界看到宝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但是,这样的差异化战略,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吗?

    唔......当下「困局」,宝马交出的答卷,貌似「激进」,实则「拧巴」,好像懂中国,又好像没有太懂。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