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商用车毛利一年不如一年!跨界玩家们都选对赛道了吗?

    方得商用车头像方得商用车头像
    方得商用车前天 17:16

    商用车行业“钱景”承压,跨界者是否选错了战场?

    2025年,中国商用车行业在“内卷”加剧与转型阵痛中继续艰难前行。多家上市企业2024年报数据显示,行业整体毛利率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甚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另一边,跨界者们却摩拳擦掌涌入这片红海,试图分一杯羹。

    商用车行业当前赚钱有多难?跨界玩家是否因战略失误而入错局?

    卖车毛利一年不如一年

    2024年,商用车行业毛利率的持续下滑已成普遍现象,卖车利润肉眼可见地缩水。

    以重卡行业为例,多家头部企业的毛利率已跌破10%大关。有的企业甚至更严峻,整车及底盘毛利率仅为1.3%,几乎贴着成本线生存。

    轻型商用车领域同样不容乐观。有的轻客头部企业近五年毛利率徘徊在15%左右,有的轻卡头部企业,2024年毛利率下滑至10%左右。

    商用车行业的低毛利与其他行业形成刺眼对比。消费品行业中,贵州茅台2024年毛利率高达91.9%,伊利牛奶2023年毛利率为32.6%;家电行业中,格力电器2023年毛利率为30.6%,美的集团2024年毛利率为26.4%;科技领域如海光信息与芯动联科,2024年毛利率分别高达63.7%和85%。相比之下,商用车行业的利润空间显得尤为逼仄。

    深究其症结,业内人士总结出四大核心原因:一是价格战白热化,企业为争夺市场不断降价促销,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二是成本高压难解,钢材、芯片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新能源与智能驾驶研发投入,企业负重前行;三是产品结构失衡,传统燃油车需求萎缩却仍是利润支柱,新能源车虽增速快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四是需求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导致购车需求疲软,高库存倒逼企业持续让利,形成恶性循环。

    跨界玩家们是否入错局

    当行业老兵尚且挣扎求生时,新势力与跨界者却如过江之鲫般涌入,尤其是新能源与智能驾驶重卡赛道。

    新势力阵营中,深向、苇渡科技、零一汽车、速豹科技、海珀特等企业来势汹汹。这些团队背景亮眼:零一汽车创始人黄泽铧曾是“自动驾驶重卡第一股”图森未来的联合创始人兼工程副总裁,另一位创始人张红松曾任三一重卡总经理;苇渡科技创始人韩文曾任智加科技首席战略官,陈澔利则是大运汽车重卡业务老将。

    传统行业跨界者亦不甘落后。长城汽车此前专注于乘用车,2024年宣布进军重卡领域,2025年发布首款混动重卡;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日明确表态要造车,但不会涉足家用小轿车,将专注于环卫车、重卡等工程车辆。

    但商用车市场的“低毛利率”残酷现实,给这股热潮泼了盆冷水。作为生产资料,商用车用户对价格极度敏感,品牌溢价空间非常小——这与消费品市场形成天壤之别。例如,智能手机市场中,500元低端机与万元高端机各有生存空间,消费者愿为体验支付溢价;而商用车用户追求快速回本,对产品价格极为敏感。

    更严峻的是,商用车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且高度集中的格局对新进入者形成天然壁垒。以重卡市场为例,2024年前两强市占率合计达47.5%,前五强占据87.9%的份额。这意味着,新玩家只能在不足13%的狭小空间内厮杀。

    两千年前李斯的“老鼠哲学”至今仍具启示:粮仓鼠吃得饱,茅厕鼠惶惶不可终日——平台选择决定生存状态。商用车本质上是条“窄赛道”,低毛利、高壁垒、强集中的特性,注定了后来者的突围艰难。当产能过剩成为常态,价格战沦为生存本能,新玩家纵有通天本领,也极易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泥潭。

    商用车行业就像一座围城,城内人为生存苦苦挣扎,城外人幻想新机遇。但现实是,这里既没有白酒行业的暴利,也没有科技赛道的爆发力,有的只是刺刀见红的贴身肉搏。跨界玩家若仅凭一腔热血入场,很可能沦为“价格战”的炮灰。

    毕竟,风口能托起猪,但若选错赛道,摔下来的姿势只会更难看。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