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关税风暴下,合资车企如何在中国市场破局求生?

    顶级海风QuI头像顶级海风QuI头像
    顶级海风QuI04-11

    近几日,中美贸易间的“明争暗斗”持续升级,不断成为焦点话题,2025年12月10日12时01分,中国对美国原产进口商品从34%提高至84%高额关税的政策正式生效,

    全球汽车产业链也受其影响。在此背景下,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环境面临多重挑战,但也暗藏转型机遇。


    关税加征的直接冲击导致进口车型成本飙升

    美系豪华车首当其冲
    中国对美国产汽车加征关税后,林肯领航员、福特F-150猛禽等车型终端售价预计上涨8万-10万元,大大削弱了美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不过就目前的销量来看,特斯拉的Model 3 在本土销量依旧领先,或许源于特斯拉等美国品牌已实现本土化生产,但部分依赖进口的零部件成本也将攀升,之后也会间接影响定价策略,现在汽车市场厂家价格“你掀我桌子,我撤你椅子”,这必然会导致美系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2025 3月 中型新能源车国内销量

    德系豪车意外“躺枪”
    奔驰GLS、宝马X7等车型因为在美国工厂组装,这一次同样被纳入加税的范围之内,进口成本同样增加8万-10万元,导致其与英系路虎等竞品的价格差距拉大,市场份额或许会遭受其他品牌的挤压。

    供应链成本压力加剧
    汽车生产高度依赖全球化分工,美国产关键零部件,像是高端芯片、电子元件的关税增加,推高合资车企本土化生产的成本。现目前,部分车企已开始寻求亚洲供应链替代方案,例如小鹏与华为合作布局芯片研发。


    合资车企的应对策略是本土化与新能源转型

    加速本土化生产布局
    为了减少关税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地风险,合资车企正马不停蹄地加快本地化生产。例如,上汽大众计划未来几年推出多款纯电及混动车型,依托中国供应链降低成本。奇瑞和西班牙EBRO合资建厂,通过复活当地老品牌获得政策支持,实现“本地化融入”而非“市场抢占”。

    新能源赛道成破局关键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爆发,2025年电动车销量预计突破1200万辆,首次超越燃油车。

    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预计2025年超燃油汽车

    合资车企如大众、丰田加速推出混动及纯电车型,并与华为、腾讯等技术企业合作,提升智能驾驶与车联网竞争力,不断融入本土,在适应中国市场的基础上,不断规避相关的风险。

    调整产品结构应对政策变化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后,上汽等车企转向混合动力车型填补欧洲市场缺口。类似策略可能在此次中国市场复制,以平衡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利润结构。


    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自主品牌崛起与合资车企分化

    自主品牌挤压合资空间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使得比亚迪、蔚来等国产品牌迅速抢占市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640万辆,新能源占比达31%,合资车企如果无法跟上中国汽车市场的转型节奏,恐怕也会面临份额流失。

    豪华车市场变局
    关税政策下,英系路虎等品牌因产地优势或成为受益者,而德系、美系豪车需通过降价或配置升级维持竞争力,但是就目前来看,若要降价,那价格势必要大跳水,车企估计也不会这么干。此外,合资车企高端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将成为关键,像是北京奔驰、一汽奥迪。

    政策与消费者信心双重考验
    “国七”排放标准即将实施,传统燃油车技术升级成本增加,合资车企需要平衡燃油车的利润与新能源投入的比例。同时,消费者对品牌信任越发敏感,同时还需要避免因降价或质量问题重蹈东南亚市场的覆辙。


    未来展望是挑战还是机遇

    短期内,关税政策将加剧合资车企的成本压力和市场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危机同样亦是转型契机:

    国产汽车品牌要推动本土化替代,减少对美技术依赖,保证供应链的安全;不断加强智能驾驶、芯片等核心领域研发,突破技术堡垒;通过海外建厂、合作并购规避贸易壁垒,进行全球化的布局生产。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出海不仅是卖车,更是融入当地生态。”合资车企如果能在政策风暴中灵活调整战略,深化本土化与创新,仍有望在中国市场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结语
    关税风暴下的中国车市,既是合资车企的“压力测试”,也是行业洗牌的催化剂。对于当下的“关税风暴”,您有什么看法?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