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巨亏43.51亿元!广汽跌落神坛,神话缘何崩塌?

    当深圳比亚迪生产线昼夜轰鸣时,曾经的中国"车都"广州正经历着刺骨的产业寒冬。广汽集团43.51亿扣非亏损的公告,犹如一记重锤砸向珠江新城,这不仅是企业成立26年来最惨烈的败绩,更揭开了传统汽车重镇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致命软肋。

    翻开广汽近五年的财报,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合资品牌利润贡献率从2019年的87%骤降至2024年的不足40%。昔日支撑广州半城税收的"双田"(本田、丰田),如今销量断崖式下滑超20%。这暴露出广汽的战略短视——将合资企业当"提款机",却错过了自主技术积累的黄金十年。

    “合资模式本质是温水煮青蛙。"某车企战略总监直言,"当市场红利消失,外方随时能抽身离场,留下的技术空心化企业只能被动挨打。"广汽三菱、讴歌的接连退场,恰印证了这种代工模式的脆弱性。

    走进广汽埃安展厅,销售员的焦虑写在脸上:"去年这时候展厅挤满网约车司机,现在日均客流不到十组。"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品牌,在2024年销量暴跌22%,与比亚迪同期38%的增速形成刺眼对比。

    究其根源,广汽在电动化转型中犯了三大错误:过度依赖网约车市场导致品牌溢价缺失;800V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布局晚于竞争对手两年;智能驾驶研发投入仅为头部新势力的1/3。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在智能化下半场注定难以为继。

    广州汽车产业的坍塌正在改写城市经济版图。2024年全市工业产值增速骤降至1.2%,仅为重庆的1/4。更严峻的是,汽车产业链外迁导致佛山、肇庆等周边城市超5万家配套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当重庆凭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反超,深圳借新能源汽车集群登顶,广州的教训值得所有工业城市警醒: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产能替代,而是从"世界工厂"到"创新策源地"的基因蜕变。正如珠江潮水每日冲刷两岸,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认可真刀真枪的技术革新。


    站在珠江入海口回望,广州塔的霓虹依然璀璨,但若不能从这场43亿的亏损中觉醒,恐将重蹈底特律的覆辙。毕竟,在这个特斯拉机器人已能自主造车的时代,传统车企的转型窗口期,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短暂。

    次阅读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