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一份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警告信。
让零跑旗舰车型C16破防了!
信中提到,在乌兹别克斯坦海关的一次突击检查中发现,零跑C16(图片|配置|询价)车型的电磁辐射强度超出联合国R10标准(主要涉及车辆电磁兼容性)16倍,严重违反了轮式车辆安全通用技术法规附录3第44条中的强制性规定。

乌兹别克斯坦技术监管局随即宣布暂停受理零跑M1类车辆的认证申请,直至问题解决。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国内外消费者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
电磁辐射真的有那么危害吗?
因为电磁兼容性(EMC)是衡量车辆电子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关键指标。若辐射超标,轻则导致车载导航、传感器失灵,重则引发刹车系统误判等致命风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电子元件数量激增,EMC问题频发。
例如,2023年某欧洲品牌因类似问题召回数千辆电动车。

迫于舆论压力,4月9日零跑汽车当晚发布声明,称涉事车辆并非公司主动送检,且测试条件与流程存在不透明性,对结果持“保留意见”。
官方强调,已与乌方达成共识,将推进重新检测,并承诺公开透明地公布进展。

但这次事件发生后,仍然引发了乌方消费者对C16安全性的质疑,部分预订的用户要求退单。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电磁兼容性测试受环境、设备校准等变量影响较大,若测试流程不规范,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零跑C16被乌兹别克斯坦警告了。
在2024年5月的时候,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在更新了新能源汽车进口技术标准时,重点强化了动力电池安全测试、车辆电磁兼容性(EMC)以及本地化数据存储等要求。当时零跑C16在送审过程中,就被指不满足乌方的标准要求。

乌方认为,其电池系统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存在隐患,且用户数据跨境传输方案未能符合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修订案的要求。此外,有消息称,C16的辅助驾驶功能在本地道路场景测试中出现适配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认证障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零跑该如何化解这些国际化风险呢?

新兴市场为了保护本土产业或提升本地话语权,可能会效仿乌方推出针对性技术门槛。中国车企需要从“低价策略”转向“技术适配+本地化服务”双驱动来应对。
政府的数据本地化等要求也会倒逼出口车企在海外设厂或与本地企业深度绑定,如零跑已宣布将与乌方MOTOR INVEST合作建设KD组装厂。
零跑C16事件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进入“深水区”:单纯的产品输出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构建涵盖政策研究、本地化创新、合规管理的系统性能力。
所以这不光是零跑要面临问题,比亚迪、奇瑞、长城如果还想在中亚持续领先,也要考虑本土化适配性……。不知你认同博主观点不,欢迎大家留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