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s速读:
1、华为智能驾驶,2009年开启车载模块开发,历经多年布局,2024年推出“乾崑智驾”品牌,汽车业务不断成熟。
2、华为系车型销量增长快,ADSSE版下沉市场,有望使华为成为高阶智驾搭载车型保有量最高的自主品牌,预计2025年底前保有量超100万台。
3、ADS4.0与高速L3商用,预计2025年实现高速L3商用,推出支持L3的ADS3.0系统,ADS4.0推出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及城区L3级自动驾驶试点。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下,智能驾驶领域成为科技巨头与传统车企的竞争焦点。华为依托在通信、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的深厚技术底蕴,强势切入智能驾驶赛道,彰显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自2009年开启车载模块开发,到2024年推出以智驾为核心的“乾崑智驾”品牌,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领域的布局持续完善。
随着华为智驾技术的不断升级,合作车企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行业地位愈发稳固,有望在未来智能驾驶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深度剖析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商业模式、产业链布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及从业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参考,揭示华为在此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市场机遇。
行业概述
1、华为汽车发展历史
华为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其汽车业务随时间不断成熟完善。
2009年,华为启动车载模块开发,踏入汽车行业。
2013年,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开启车联网与自动驾驶布局。
2014年,设立车联网实验室,围绕端、管、云推出解决方案,与多家车企展开合作。
2018年,发布车载终端芯片和车联网云平台,但受战略、资源等因素制约,影响力有限。
2020年10月,首发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数字平台、计算平台、操作系统及多类智能系统与部件,全面布局汽车领域。
2021年4月,与赛力斯联合推出智选车SF5,智选车模式初现,同年12月AITO问界发布,合作车型增多。
2023年11月,智选车模式升级为鸿蒙智行。2024年4月,发布“乾崑智驾”品牌,与“鸿蒙座舱”成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核心品牌。

为适应业务发展,2019年5月华为成立车BU,隶属ICT管理委员会,业务划分为五大板块,多数板块已有前期布局。华为明确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助力车企。车BU历经领导变更,2023年11月宣布分拆成立合资公司,2024年1月注册全资子公司引望。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国内新能源与智驾渗透率大幅提升,华为凭借技术实力与用户口碑,从消费者端突破,探索多元合作赋能车企。
2、华为竞争壁垒
产品定义能力复用:华为通过IPD流程开发产品,分六个阶段,各环节机制完善。

手机业务推出多系列精准定位市场,如Pocket系列折叠屏定位中高端;Mate系列主打高端商务;P系列侧重时尚旗舰;Nova系列面向年轻群体;畅享系列为入门款;荣耀系列曾丰富产品矩阵(后出售)。汽车产品迭代快、需求个性化突出,华为手机积累的产品定义能力有望在汽车业务复刻成功。

研发投入雄厚:截至2024年上半年,华为汽车业务累计研发投入超300亿人民币,研发团队达7000人。其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健康,保障研发持续投入。
营销与渠道优势:营销上,余承东宣传自带流量,广告营销如问界M9春晚广告引发热议。渠道方面,2023年末问界全国门店达992家,覆盖220座城市,华为全球门店60000家,手机渠道有望助力车BU业务拓展。
3、智驾数据表现出色
2022年9月,华为在极狐阿尔法sHI版推送高速与城市NOA,并持续升级。2023年底实现全国无图高速及城市NOA落地。2024年10月,华为智驾总里程1.97亿公里,智驾里程占比33.1%,高速智驾里程1.46亿公里,城区智驾里程5139.09万公里,高于理想汽车同期新增智能驾驶NOA里程。2024年十一假期,华为乾崑智驾城区智驾里程1334.9万公里,智驾里程占比41.1%,高于理想、小鹏汽车,表明用户对华为智驾信赖度高,使用频率高。
商业模式及解决方案
华为在汽车业务领域构建了三种主要模式:标准化零部件模式、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
在零部件模式下,车BU扮演类似传统汽车供应链中Tier1的角色,向车厂供应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电机电控、车联网模块等超30种标准化零部件模块。
HI模式则提供包含软硬件的全栈解决方案,使车企能深度运用华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与零部件模式相比,HI模式合作更深入,能在智能电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持续迭代升级。

鸿蒙智行模式在HI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华为全方位参与合作车型生命周期,借助消费者端积累的经验,提供技术与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从业务归属来看,零部件模式与HI模式主要由车BU负责为车企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华为不参与整车设计;鸿蒙智行模式主要由华为终端BG管理,终端BG相关部门负责从产品规划到交付售后的全流程环节,车BU的解决方案部进驻车企协同。
依托在芯、硬、软、云等智能化核心技术的优势,车BU推出MDC智能驾驶平台、激光雷达等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乾崑ADS、乾崑车控、乾崑车云、乾崑车载光、鸿蒙座舱五大解决方案,全面覆盖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各个方面,彰显出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雄厚技术实力,有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华为智能驾驶ADS版本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创新,成绩斐然。从奠定基础的ADS1.0,到功能进阶的ADS2.0,再到如今引领前沿的ADS3.0以及推动普及的ADSSE,华为正一步步重塑智能驾驶新格局。

1、技术迭代:从基础搭建到深度优化
ADS1.0作为华为智能驾驶的开篇之作,提供了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并率先实现有图城区NCA的商用,迈出了关键一步。随后的ADS2.0在其基础上实现了飞跃,具备城区车道运行辅助、高速智驾领航辅助等更高级的智能驾驶能力。2023年9月,ADS2.0再次突破,推出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智能驾驶系统,喊出“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的口号,极大地拓展了智能驾驶的应用范围。
2024年4月,华为发布ADS基础版,首发搭载于智界S7,在不依赖激光雷达的情况下,通过视觉智驾方案实现智能驾驶辅助,虽在传感器配置上有所减配,在安全和智驾功能上与高阶版有所差异,但依然为智能驾驶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8月,ADS3.0正式发布,首发搭载享界S9,升级GOD感知神经网络与端到端仿生大脑,具备车位到车位的智能泊车辅助和城区智驾领航辅助等功能,将智能驾驶推向新高度。
2、ADS3.0:全场景贯通的类人智驾新标杆
(一)全面升级,引领技术潮流
端到端大模型架构革新:ADS3.0在2024年4月发布,并于9月陆续全量推送搭载ADS2.0的车型。其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感知部分运用GOD(通用障碍物识别)大感知网络,决策规划部分通过PDP(预测-决策-规划)网络实现,同时新增本能安全网络提升整体表现。在端到端架构下,ADS3.0在复杂路况下智驾通行表现卓越,跟车更平顺、换道更柔和、通行更舒适,重刹率减少15%、平顺性提高50%,颠簸幅度减少50%。
感知层全新升级:ADS3.0的感知架构焕然一新,具备强大的场景理解能力。从ADS1.0基于BEV网络实现白名单目标和道路结构感知,到ADS2.0在BEV网络基础上增加GOD网络实现异形障碍物识别,再到ADS3.0彻底摒弃BEV网络,仅保留GOD大网。切换到GOD大网后,ADS3.0不再依赖传统的数据标注式学习,而是基于3D模型学习的GOD网络感知周围环境,不仅能识别白名单障碍物、异型障碍物,感知道路结构,还能理解场景,如红绿灯状态、车流信息等。搭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探测能力更上一层楼,为华为自动驾驶能力的快速提升筑牢根基。
决策层采用PDP网络:在决策层,ADS3.0采用PDP网络,实现了预测、决策和规划一张网。感知端全面切换到GOD大网的同时,预测、决策与规划端引入神经网络,以PDP一张网取代过去的规则算法。实现端到端架构的商用后,感知到规控的信息传递无损,且能实现规控最优化,达成类人化决策,通行效率显著提高,复杂路口通过率高于96%。
新增本能安全网络:ADS3.0新增本能安全网络,有效保障智驾安全下限。“本能”意味着当危险临近时,能快速“识别”并以最快捷的方式“避免”,这是路径最短的决策和反应方式。端到端架构升级带来的抖动问题,由本能安全网络兜底,提供更安全的决策。ADS3.0本能安全网络应对安全场景的决策周期仅200毫秒,决策速度比其他端到端网络提升3倍。
(二)功能进阶,打造极致体验
车位到车位的智驾领航:乾崑智驾致力于将公开道路和非公开道路完美整合,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无缝智驾。ADS3.0的“端到端”架构实现了从公开道路到园区道路,从园区地面到地下车位的全场景贯通。新增车位启动、路边启动、路边临停、目的地随时变更、自主过闸机等功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主动安全大幅提升:全向防碰撞系统CAS3.0全新升级,HUAWEIADS累计主动避免可能碰撞次数达63万次。前向主动安全方面,CAS3.0支持对静止车最高120km/h的刹停速度,最大生效范围为4km/h-150km/h。侧向主动安全支持更多场景,如侧向成排水马、路沿,斜穿、横穿的行人、车辆、自行车和电动车等目标;有碰撞风险时横向避让,AES(紧急转向辅助)进一步增强,在AEB(自动紧急制动)刹车距离不足时,系统自动紧急转向避障,无需人为先打方向盘,最大生效范围为40km/h-130km/h。后向主动安全可识别后方障碍物并主动刹停,包括横穿车辆、行人、两轮车等,AEB生效范围从1km/h-12km/h扩大到1km/h-60km/h。
智能泊车高效优化:乾崑ADS3.0支持离车即走,用户到达目的地选择目标车位后,下车即可离开,车辆自主泊入,无需等待。同时,能满足各种复杂车位的泊入泊出,新增识别障碍物占用车位功能,即便车位被地锁、锥桶等临时占用,用户下车处理后,车辆可自动安全泊入。泊车代驾已全场景商用,并启动泊车代驾先锋计划,2024年底将覆盖100个商业停车场和2000个社区和办公停车场。这些功能升级为用户带来了极佳的体验,ADS高阶版用户智驾里程占比达34.5%,累计智驾里程超7.36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8400圈;智能泊车辅助累计成功泊入4225万次,平均每次用时36秒,为车主节省42.25万小时。
3、ADSSE:推动智驾普及,开启主流市场新篇章
乾崑ADS包含ADS3.0与ADSSE两大版本,其中ADSSE的推出旨在推动智驾平权普及。2024年7月25日,深蓝S07上市,搭载华为ADSSE,这是乾崑智驾首次在鸿蒙智行体系外量产上车,其中215Max乾崑智驾ADSSE版官方售价18.99万元,华为首次将高阶NOA带入20万元以下市场,扩大了智驾影响力。智界S7Pro和问界新M7Pro车型搭载HUAWEIADS基础版智驾系统,鸿蒙智行品牌全系车型实现华为智驾标配。ADSSE高阶功能包买断价格5000元,订阅价格1000元/年或100元/月,让更多用户能以较低成本体验智驾。
(一)科技平权,普惠智驾体验
相比能实现ADS3.0功能的Ultra/Max版车型,实现ADSSE的Pro版车型价格更低,如智界R7/S7的Pro版相对Max版本分别低4万元与2万元。硬件配置上,基础版的Pro比高阶版Ultra少一颗后向摄像头和一颗激光雷达,降低了车型成本,使Pro版车型能以更低价格提供智驾功能,推动智驾平权。
(二)架构同源,性能出色
ADSSE与ADS3.0架构同源。ADS3.0采用端到端架构,ADSSE是华为在训练数据剧增、算法成熟背景下对性价比智驾方案的探索成果。ADSSE在底层技术上和ADS3.0采用相同架构,应用GOD网络、PDP网络以及本能安全模块,既能提升体验上限,又能保证安全下限。因未搭载激光雷达,ADSSE虽不支持城区NCA,但能支持城区LCC以及支持红绿灯识别的城区LCC+,且其支持的高速城快NCA与ADS3.0体验基本无差异。
(三)标配智驾,安全保障
ADSSE标配支持NCA智能领航,基于软件包升级最高支持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功能。ADSSE车型能实现高速NCA智驾领航辅助,包括智能变道、智能避障、智能过弯、智能车速调节及智能上下匝道等,平均人工接管里程达360km、全国高速覆盖率超98%。此外,还实现城区巡航辅助,提供城区车道巡航辅助(CityLCC)、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CityLCCPlus),同级唯一支持城区红绿灯启停,唯一支持借道避障,路口通过成功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主动安全方面,ADSSE前向防碰撞生效范围是4-130km/h,侧向防碰撞生效范围与ADS3.0相同,为40-130km/h,后向防碰撞生效范围为4-15km/h。虽在最高刹停时速等方面与ADS3.0存在差异,但ADSSE在全向防碰撞方面能覆盖绝大多数驾驶速度,为安全行驶提供可靠方案。
华为智能驾驶技术与战略布局
华为依靠出众的体系化能力,借助全栈自研与紧密协同,有力促使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迅速迭代。按照华为全球产业展望(GIV)预估,2030年时,中国乘用车市场中L2级的装配率将接近90%,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搭载率会达到30%。届时,智能驾驶将变得更安全、舒适与高效,行驶安全性超越人类10倍,接管率超1000公里/次。而要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协同能力至关重要。
华为乾崑智驾ADS具备全栈自研实力,整合了华为在ICT领域30多年的技术沉淀与经验,从“芯片-硬件-软件-云”实现垂直一体化整合,赋予乾崑ADS较高的自主性。一方面,华为的体系化能力支撑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不断快速迭代,持续契合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多方面协同促使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与运用,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引领行业快速发展。
1、数据、算力储备不断突破
在端到端架构下,数据驱动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一方面,随着销量规模扩大,用户逐渐接受智驾,将智能化融入日常出行;另一方面,数据是算法快速迭代的根基,基于智驾的落地推广,产生的真实数据会反馈到AI系统,推动其驾驶水平向类人化靠近,且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截至2024年10月,华为ADS智驾总里程超7.36亿公里,早在8月城区智驾总里程就已突破1亿公里。随着华为系车型销量持续增长,回传数据有望进一步增加。
算力方面,华为海思与车BU多年来投入巨大。截至2024年10月,HUAWEIADS智能驾驶系统的云端学习训练算力达7.5EFLOPS,训练数据量达日行3500万公里,模型每5天迭代一次。
华为还运用仿真数据进行训练,相较真实数据,仿真数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为智能驾驶算法的迭代演进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持。据华为GIV预测,2030年日虚拟仿真里程将超10亿公里。大模型的数据生成能力可广泛用于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及模型仿真环节,有望解决自动驾驶发展应用中的数据积累难题,比如用数据生成替代实车路采、自动标注替代人工标注、自动生成对抗性场景替代人工设定等。
为解决从真实数据中积累“CornerCase”(极端场景)既困难又昂贵的问题,盘古大模型结合NeRF技术,把不同时刻拍摄的视频重建为3D空间,通过编辑空间中的行驶路线、光照、纹理和车辆,构建新的CornerCase,降低数据采集成本与难度。华为云自研的NeRF算法在图像质量和渲染速度上优势显著。在数据挖掘环节,盘古大模型能快速理解数据片段,进行自动标注,减少人工干预,大幅提高标注效率,让自动驾驶算法在复杂多变的真实路况下具备更好的预测能力,助力显著提升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
华为以昇腾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作为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包含底层硬件、算力平台等IaaS服务,以及AI框架、套件、调度平台、工具等PaaS服务的全栈国产技术解决方案。可将云端训练模型转换为通用格式ONNX,部署到异构车载算力平台。同时支持对接昇腾同构的车端算力MDC,从开发态到应用态统一AI算力架构,实现高效协同。
昇腾算力底座可部署于私有云、公有云、专属云、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CC等,能以多种灵活形态部署智能驾驶算力底座。昇腾云服务不仅支持华为的AI框架Mindspore,还兼容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AI框架,框架中90%的算子,可通过华为端到端迁移工具从GPU平滑迁移至昇腾。
2、华为ADS坚持多传感融合
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ADS)采用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方案,主要依靠激光雷达采集数据来探索可行驶空间,并通过AI芯片和算法处理数据,实现自动驾驶。融合感知方案上限较高,但对算力算法要求也高。
ADS通过1500波长的激光雷达感知环境数据,能突破视觉限制,受夜晚、雨天、雾天及尘土等天气因素影响小,且激光雷达收集的数据自带距离向量,无需芯片重复计算;另一方面,激光雷达和视觉同时采集数据需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对算力和算法要求高。与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相比,ADS硬件成本较高,不过华为通过与主机厂合作构建鸿蒙智行生态,有望借助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最终降低成本。
从2021年的ADS1.0到2024年的ADS3.0,硬件方案历经三次迭代:
ADS1.0基于13个摄像头(前视觉双目+长短距)、三个激光雷达、六个毫米波,400TOPs算力的MDC,采用高精地图方案;
ADS2.0基于11个摄像头、一个激光雷达,200TOPs算力的MDC。相较于上一代,减去双目摄像头、两个激光雷达、三个毫米波,减去一块昇腾610(算力200TOPs)的MDC,不再使用高精地图;
ADS3.0相比上一代,将一个激光雷达从128线升级到192线,其中一个毫米波雷达换成4D毫米波雷达。192线雷达采样频率达20hz。
192线激光雷达D3性能出色,2025年将推出D5。数据显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市占率位居第二,达27.4%,主要搭载于鸿蒙智行、阿维塔、极狐等品牌车型。当前华为的主力激光雷达为192线的D3,采用集成度更高的VCSEL线阵列,处理器采用分立程度较高的TDA4+FPGA方案,D3于2024年陆续在问界M9、智界S7、问界新M7等车型上规模化量产,推动华为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在2024年北京车展上,华为发布了D3P,具备更强的全天候检测、远距离探测能力,2025年发布的D5将大幅提升小目标检测能力,支持L3级自动驾驶量产。华为预测,2025年用于L3的等效512线激光雷达、用于L2+的等效128线激光雷达与补盲激光雷达价格将降至4100元、1450元与700元,到2030年,三者价格将分别降至1400元、700元与350元。价格的大幅下降或将加速激光雷达的普及。
毫米波雷达的升级为安全提供保障。华为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全面提升了目标探测与环境建模能力,为感知环节增添多一层保障。华为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采用4T4R的MIMO天线系统,并使用波导天线,探测能力全面增强。
具体而言,支持超远距离探测,探测距离提升至280米,提升35%;构图精度从20cm提升到5cm,垂直视野达60°;延时从185ms降低到65ms,降低65%。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在行车模式下能提前识别目标,在泊车模式下可勾勒环境轮廓、检测泊车位的高处与小障碍物。
3、自研自动驾驶硬件底座,掌控核心技术
MDC平台适用性广泛,华为掌握底层技术与架构,可实现灵活开发。华为专为智能驾驶打造的MDC定位为智能驾驶的计算平台,包含标准化的系列硬件产品、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VOS及MDCCore、配套工具链及车路云协同服务,支持组件服务化、接口标准化、开发工具化,满足车规级安全要求。MDC平台支持软硬件解耦,通过一套软件架构、不同硬件配置,具备规范化的外型尺寸与物理特性,可前向兼容,支持L2+~L5级别自动驾驶的平滑演进。
华为MDC系列覆盖L2+至L5级别自动驾驶的不同应用场景。华为MDC系列目前有四款产品,提供48至400+TOPS的弹性算力与丰富的传感器接口,配套持续升级的平台软件MDCCore(含AOS、VOS等),覆盖L2+至L5级别自动驾驶的不同应用场景。华为MDC810主要应用于2022款阿维塔11和极狐阿尔法SHI版本,MDC610则广泛应用于其他华为系车型,包括阿维塔12/11鸿蒙版、问界M5/M7/M9以及智界S7等。
从芯片到平台,华为全栈自研打通关键环节。华为目前有两款智驾芯片,其中基于昇腾310的域控有使用单颗昇腾310的MDC210和使用两颗昇腾310的MDC300;基于昇腾610的域控为使用单颗昇腾610的MDC610和使用两颗昇腾610的MDC810。
华为自研的昇腾610AI芯片,采用7nm制程,AI算力200TOPS@INT8,100TFLOPS@FP16,内置内存LPDDR4x24GB,最大访问带宽204GB/s,内置存储128GB,性能表现优异。
继昇腾610后,华为或将推出下一代智驾SoC芯片昇腾910。算力区分稠密算力和稀疏算力,稀疏算力计算方法会比稠密算力多出约1倍的算力数据。华为车端昇腾均使用稠密算力,配合华为的软件算法能力,能够有效利用车端算力资源,搭载华为MDC610的车型如问界M9等已可升级ADS3.0,未来有望继续提升智驾能力。
合作业务梳理
华为乾崑智驾在赋能车企方面展现出迅猛的拓展态势,其作为平台型智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愈发清晰。从技术视角审视,自动驾驶底层技术存在极高壁垒,且涵盖范畴广泛,从芯片到整车架构,从算法到具体功能,均需大量研发投入与深入探索。同时,自动驾驶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速,这要求企业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
在市场层面,自动驾驶领域不仅发展势头强劲,还在加速渗透。华为判断,未来三年将是自动驾驶领域竞争最为白热化的阶段,也是构建自动驾驶品牌的黄金机遇期,行业格局将呈现“721”态势,即排名首位的品牌有望占据70%的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平台型智驾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成为市场的最佳选择。

华为积极投身自动驾驶布局,合作伙伴数量持续增长,从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等四大品牌,到HI模式下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阿维塔等品牌,再到比亚迪方程豹、上汽奥迪等主机厂,华为乾崑ADS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为更多车企赋能。
1、鸿蒙智行:发力中高端市场,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当前,鸿蒙智行模式下涵盖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四大品牌,全力向高端车市场进军。凭借华为多年积累的强大影响力与良好消费者口碑,问界等鸿蒙智行车型成功推动汽车智能化“破圈”,销量持续攀升。
2024年,鸿蒙智行销量实现大幅增长,问界品牌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交强险数据,鸿蒙智行品牌2024全年销量达44.6万辆,月度走势呈波动上升趋势,12月销量接近5万辆。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65%的中国消费者购买高端新能源汽车是因为其具备更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
众多购买问界品牌车型的消费者倾向选择价格更高的高阶智驾版,而非较便宜的入门车款。华为乾崑ADS的赋能,提升了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与接受度。对合作方而言,华为赋能的智驾能力助力其在智能化时代迅速追赶前沿,有效提升品牌形象。
(一)赛力斯问界:围绕智能化持续迭代车型
问界系列车型在市场上销量领先。问界品牌目前拥有三款车型,分别是面向年轻用户、主打科技潮流的M5,聚焦家庭、满足全家智慧出行需求的M7,以及定位高端的全景智慧旗舰SUV问界M9。
问界新M5:瞄准都市年轻个性人群,采用全铝合金底盘,搭配前双叉臂与后多连杆独立悬架系统,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借助HUAWEI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操控性能出色。其百公里加速在5秒之内,动力强劲。问界M5全系可升级ADS3.0,在具备华为高阶智驾系统的车型中性价比突出,降低了华为高阶智驾的体验门槛,让更多消费者能够感受最新智驾技术。
问界新M7:更侧重于家庭用户需求,以“大空间、大智慧、超安全”为核心产品价值,凭借宽敞空间与舒适配置,适配各类家庭出行场景。问界新M7有Pro与Ultra两种配置,新M7Ultra版在外观设计、驾驶操控、感知硬件、舒适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显著更新,更易被消费者感知。新M7Pro版则将问界M7车系的价格门槛拉低至25万元以内,实现高阶智驾的普惠。
问界M9:作为问界品牌继M5和M7系列之后的第三款车型,面向追求高品质生活和科技体验的消费者。问界M9集成了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3.0、超维安全防护体系、华为途灵智能底盘技术及革命性的一体化压铸玄武车身等尖端科技,尽显科技魅力与豪华质感。
2024年第四季度,问界M9销量相对稳定,问界M8展现出爆款潜力。2024年第四季度,问界M9销量较为稳定,环比小幅下滑2.7%,而问界M5/M7面临一定销量压力,同比分别下降39.2%/24.0%,环比分别下降59.2%/6.5%。不过,由于M9单车盈利较高,预计仍能带来可观利润。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4.62-19.62亿元,经测算中值为17.12亿元,预计环比下降29.1%。
问界M9累计大定超20万辆,稳居国内汽车市场50万以上车型销量榜首。截至12月26日,问界M9累计大定超20万辆,连续8个月蝉联国内汽车市场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据汽车之家统计数据,2023年国内汽车市场共有382款SUV在售,其中19款售价超50万元,2023年合计售出34.4万辆。按此豪华SUV市场规模计算,问界M9已占据该细分市场58%的份额。
问界M8亮相工信部,定位小M9,搭载华为高阶智能化方案,有望再创爆款。问界M8轴距为3105mm,空间优势明显。M8定位家庭智慧旗舰SUV,底盘悬架引入华为途灵平台,配备前后双电机四驱增程动力,提供5座和6座两种布局。M8预售价区间为36.8-46.8万元,填补了M7和M9之间的价格空白。30万元以上混动SUV市场规模较大、渗透率中等,目前由问界和理想主导。M9和M7已成功树立高端、豪华、智能的品牌形象,M8相较竞品在综合配置上优势显著,智能化表现领先。
在智能化下半场,问界已成功树立品牌形象,并带动赛力斯扭亏为盈。华为凭借强大的智能化能力赋能问界,在2024年上半年用户最喜爱的高端品牌中,问界品牌以83.7的净推荐值位居首位。赛力斯也受益于问界旗下三款车型的出色表现,业绩大幅增长。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66.27亿元,同比上升539.2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0.38亿元,同比增长276.02%。目前,赛力斯汽车拥有3座全球领先的智慧工厂,均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生产,为问界系列产品的高质量、大规模、快速交付提供有力保障。
(二)奇瑞智界:S7&R7协同发力,加速奇瑞智能化进程
智界S7是鸿蒙智行旗下首款轿车。2023年11月正式亮相,定位为高能大空间智慧轿车。在智能驾驶方面,搭载HUAWEIADS3.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首发泊车代驾功能;底盘方面,首发“途灵”底盘,配备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重新定义年轻人的智慧轿车标准。2024年4月,智界S7焕新升级,Max版搭载升级后的华为自研192线激光雷达;同时推出Pro版,搭载华为视觉智驾系统,可在全国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实现NCA智驾领航辅助,能自动上下匝道,面对道路施工、锥桶改道等场景,具备一定自动换道避障绕行能力。
智界R7上市14天累计大定突破20000辆,智能化成为亮点。智界R7定位轿跑SUV,面向年轻家庭用户,轴距达2950mm,二排腿部空间近一米、头部空间超一米,外加837L三层超大后备箱,空间体验超越ModelX。上市14天累计大定突破20000辆,再次彰显鸿蒙智行在创新产品与市场开拓方面的强大实力。智界R7在设计和配置上较为均衡,智能化优势突出。
HUAWEIADS3.0高阶智驾系统升级为端到端架构,可实现高速和城市NOA以及自动泊车。Pro版本搭载纯视觉端到端智驾,性价比高;Max版标配HUAWEIADS3.0高阶智驾,能兼顾中长距离通勤需求,还可选配大容量电池包;Ultra版本配置齐全,不同版本满足不同需求。
智界R7增程版正式上市。2024年12月19日,智界R7增程版上市,共推出2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为24.98-28.98万元,将于2025年1月5日正式开启交付。作为新动力车型,智界R7增程版首发华为巨鲸增程电池平台,采用华为雪鸮智能静音增程技术,搭载1.5T增程混动系统,配备37千瓦时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251km,WLTC馈电油耗5.68L/100km,综合续航1570km。
外观方面,延续现款纯电版车型设计,采用家族式设计风格,配备标志性的泪眼大灯和贯穿式LED日间行车灯,车身为溜背式造型,搭配隐藏式门把手,具有典型轿跑式SUV风格,风阻系数低至0.247Cd。智驾配置方面,将搭载HUAWEIADS3.0端到端类人智驾,该系统拥有全新架构和全向防碰撞系统,配备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显著提升驾驶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智界成为“奇瑞第一优先项目”,后续合作前景广阔。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称,智界是奇瑞第一优先战略项目,是奇瑞全集团最重要的产品。在智界项目中,奇瑞已投入近百亿资源和上千人的研发队伍,将最好的生产线和最优秀的人才投入到智界产品。随着智界R7上市,智界品牌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新车正在研发中,双方后续合作值得期待。
(三)北汽享界:从HI模式转向智选模式,未来合作充满机遇
享界S9定位“全景智慧旗舰轿车”,重塑行政级豪华标准。2024年8月6日,华为与北汽共同打造的全新中大型轿车享界S9上市,共推出2款车型,其中Max版定价39.98万元,Ultra版定价44.98万元。享界S9轴距为3050mm,属于C级车。作为鸿蒙智行旗下第三款车型,享界S9同样受到华为深度赋能,强化智能标签,重塑豪华体验。
享界S9角逐豪华车市场,对标“78S”,瞄准“56E”,冲刺“34C”。从定价和车身大小来看,享界S9的竞争对手为BBA旗下宝马5系、奥迪A6L和奔驰E级三款豪华C级轿车车型。在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表示,享界S9对标宝马7系750Li、奥迪A8L和奔驰S级等顶级豪华轿车,其中奥迪A8L当前官方起售价78.98万元,宝马7系和奔驰S级起售价均在90万元以上。享界S9的策略明确,凭借华为的品牌号召力、媲美78S的空间以及远超56E的智能化水平,以中配版56E的价格,冲刺34C的销量。截至2024年10月1日,享界S9累计交付突破2169辆,成为40万级豪华纯电轿车销量第一名。
享界S9增程版:40万元以上新能源行政级轿车供给稀缺,BBA竞品月销达1-2万辆。享界S9定位豪华纯电轿车,首发ADS3.0高阶智驾系统,车内后排零重力座椅与车规级激光投影等配置亮点突出。参考问界销量结构,M5增程版销量占比约2/3,M9增程占比更高,享界S9增程版有望优化现有配置,更好地缓解里程焦虑,提升S9整体销量。
华为与北汽合作历史悠久,持续深化合作带动北汽智能化升级。2017年9月,北汽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框架》,开启HI模式合作;2022年9月23日,搭载华为ADS1.0的极狐阿尔法SHI版在深圳开放城市NCA全量推送,并于2022年12月实现上海地区全量推送。与华为合作的享界S9定位高端车,有助于提升北汽蓝谷的品牌形象,显著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为北汽蓝谷在高端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电动知家消息,享界后续第二款规划车型定位C+级别纯电动豪华旅行车(Wagon),将最大化沿用C71KB-F01车型,长宽高/轴距等基本保持一致;第三款产品定位B+级SUV。
(四)江淮尊界:首款车型亮相11月广州车展,定位超豪华智能电动汽车
江淮尊界即将登场。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余承东表示华为与江淮汽车合作推出的“MAEXRTRO尊界”将推出旗下首款超豪华智能电动汽车尊界S800。车型为大型轿车,主打科技豪华,预售价100-150万元,预计今年上半年上市。
尊界S800融合前沿科技与豪华体验,独具稀缺性。其核心的途灵龙行平台历经五年研发,实现智能驾驶、座舱与域控完美融合。L3级智能驾驶架构,配备四颗192线激光雷达和ADS4.0系统,保障驾驶安全与高效。整车设计遵循8S标准,融入“六代机”理念,集超级巡航、机动性、信息感知、隐私保护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全球首发的融合感知光幕玻璃采用染料液晶技术,实现秒级变色与手势控制,提升舒适度。此外,融合感知充电机器人与600kW液冷超充桩结合,实现无人自动充电,彰显智能化与便捷性。尊界S800堪称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巅峰之作。
与华为合作不断深化,江淮智能电动化发展加速。2023年12月,华为与江淮汽车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自签订之日起10年内有效。双方将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全面合作,致力于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2024年4月,江汽集团与华为数字能源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新能源汽车的车、机、充三位一体,重点在新能源汽车车型/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智能电动部件应用与开发制造、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与运营、新能源汽车国际化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入合作。依托华为强大的技术实力,江淮汽车智能新能源发展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2、HI模式:朋友圈加速扩张,合作车企有望收获红利
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不同,华为并未全方位介入合作车型的产品规划、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因此车企在市场调整方面具有较高灵活性。目前,HI模式下已有北汽极狐、阿维塔、长安深蓝、东风岚图与东风猛士等车企与华为深度合作并推出相关车型。华为乾崑智驾ADS与车企携手开展深度合作,在智驾技术等方面为车企赋能。同时,在HI模式下,相关车型量产落地速度加快,合作车企的技术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一)阿维塔:ADS3.0全面赋能,产品与合作模式升级
阿维塔在2024年下半年积极布局新车,计划推出11款车型,构建起“2款SUV+2款轿车”的产品矩阵,且全系涵盖增程与纯电双动力形式。2024年8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透露,阿维塔11/12增程版于9月正式上市,阿维塔07的增程和纯电版也于同月同步登场,阿维塔E16已开启路试。至此,阿维塔形成丰富的产品布局。凭借华为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度赋能,叠加动力形式革新与低定位产品发布,阿维塔销量增长前景看好。
阿维塔07定价亲民,起售价低至21.99万,全系搭载华为智驾ADS3.0,还可按需选配华为自研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提供纯电、增程两种动力选择,其中增程版配备昆仑智慧增程系统。阿维塔07轴距达2940mm。昆仑增程系统的发电机峰值功率100kW,持续功率输出70kW,馈电状态下仍能维持车辆接近满电性能,具备高效、动力强、支持快充等特性,带来近乎纯电车型的驾乘体验。阿维塔07pro+也已正式上市,推出两款车型,售价在21.99-22.99万元区间。
阿维塔与引望深化合作,有望开拓全新合作模式。长安汽车发布消息,联营企业阿维塔拟斥资115亿元,购买华为持有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公司引望10%股权。入股后,阿维塔原HI模式升级为HIPLUS新模式,华为将在产品定义、联合品牌营销、设计、核心技术及用户服务等多方面加大对阿维塔的赋能力度,双方将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模式。
(二)长安深蓝:S07与L07协同,智驾赋能销量增长
长安深蓝旗下S07与L07两款车型携手发力,借华为乾崑ADSSE智驾系统实现智能化升级,有望掀起销量新高峰。深蓝是长安汽车旗下第二个采用华为HI模式的品牌。2024年7月25日,深蓝S07上市,9月20日深蓝L07也正式亮相,售价分别为14.99-21.29万元与15.19-17.39万元。两款车型均搭载乾崑ADSSE智驾系统,具备高速领航辅助和智能泊车辅助功能。高速领航辅助可在全国高速、城市快速路、环线等场景实现智能辅助驾驶,包括智能变道、避障、过弯、车速调节及上下匝道等操作;智能泊车辅助能应对超160种泊车场景,支持多种方式泊入泊出,极大提升出行便捷性与安全性。2024年9月,深蓝汽车总销量达12152辆,随着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持续赋能,销量有望再创新高。2025年2月,深蓝S07深蓝智驾ADPRO版上市,推出3款车型,售价16.99-17.49万元;深蓝S07华为乾崑智驾ADSSE版也同步推出4款车型,售价17.99-19.79万元。
(三)东风岚图、猛士:ADS3.0加持,产品力进阶
东风岚图与华为联手打造首款搭载ADS3.0系统的MPV——新款梦想家。2024年9月19日,新款梦想家正式上市,售价32.99-44.99万元。新车采用鸿蒙智能座舱与华为乾崑智驾,在外观内饰设计、综合产品实力等方面全面升级,结合自身尺寸优势,有望在高端MPV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东风旗下猛士科技与华为于2024年2月22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将为猛士科技提供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全栈解决方案,弥补其智能化短板。猛士科技作为东风汽车旗下豪华电动越野品牌,成为华为HI模式下首个越野车品牌。双方合作打造的智驾车型预计2025年上市,定位或低于猛士917,旨在提升销量。
(四)合作形式多元,智能化平台加速成型
2024年11月,华为与广汽集团签约,广汽集团将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双方将在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合作,为用户带来前沿智能化体验。2025年2月,上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合力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与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广汽传祺:深度融合,多款智驾车型待发
广汽传祺采用深度融合模式与华为合作。2024年9月24日,双方联合发布全新概念车1Concept,该车采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搭载传祺i-GTEC2.0、华为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ADS3.0系统,其量产版本将于2025年上市交付。此外,2025年广汽传祺与华为还将陆续推出3款合作车型,均配备华为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ADS3.0系统,覆盖MPV、SUV和轿车品类,传祺将成为首个在全系列产品中搭载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等智能配置的品牌。
比亚迪方程豹:ADS3.0入驻,开启硬派SUV智驾新篇
方程豹豹8搭载华为ADS3.0,成为比亚迪旗下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的车型。方程豹豹8定位硬派SUV,凭借华为乾崑智驾ADS3.0,可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贯通,能自主应对闸机、环岛、窄道掉头等复杂场景,支持离车泊入、泊车代驾、远程挪车等智能泊车功能,还具备行业首创的全向防碰撞能力。此次合作既非HI模式,也非智选车模式,而是智驾领域更为灵活的合作形式。这体现了比亚迪智能驾驶战略中开放合作与独立自研并行的规划,比亚迪全栈自研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已应用于比亚迪、腾势和仰望三大子品牌,方程豹选择华为则凸显其开放合作战略。2024年11月12日,比亚迪与华为联合发布方程豹豹8,共推出4个款型。
产业链及相关公司
智能汽车产业链涵盖多个关键环节,各环节中活跃着众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它们在推动行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将对部分代表性企业展开介绍。

相关公司介绍
(一)伯特利
作为国内汽车制动领域的领军企业,伯特利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耕,已稳固占据龙头地位。近年来,顺应智能化发展浪潮,公司聚焦底盘领域积极拓展业务版图,目前主营业务涵盖机械制动、智能电控和机械转向三大板块。其客户集中度较高,2024年第一季度,前五大客户奇瑞、通用、吉利、长安和北汽的合计销售额占总营收的76%,其中对奇瑞的销售额占比达46.99%。伴随主要终端客户销量的提升,有望拉动公司产品销量增长。在技术研发上,伯特利在WCBS、EPB、轻量化零部件等产品项目上持续取得重大突破。
聚焦底盘多产品布局,凭技术壁垒稳健前行
电子驻车制动(EPB):国内EPB系统搭载率已处较高水平,市场规模平稳增长。随着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规模扩大,份额逐步提升。伯特利作为国内首家量产EPB的自主品牌企业,技术优势显著,在国产替代趋势下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线控制动(WCBS):EHBOne-Box是当前市场主流方案,伯特利的One-Box产品性能与国际厂商相当。2024年上半年,WCBS1.5在多个客户项目成功量产,WCBS2.0在首个客户项目实现小批量供货,且EMB产品开发进度也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公司加快产能建设,以拓展市场。
线控转向(SBW):公司通过收购浙江万达切入转向业务,2023年完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电控部分开发,线控转向系统也已纳入中期技术规划。未来,公司致力于将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与智能驾驶集成,实现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协同运作。
轻量化业务工艺领先,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顺应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伯特利于2012年设立威海伯特利,专注轻量化制动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如今,公司轻量化零部件产品矩阵完备,包括铸铝转向节、铸铝副车架、铸铝控制臂等。在生产工艺上,公司掌握轻量化零部件差压铸造工艺,可显著提升铸件力学性能、改善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客户覆盖通用、Stellantis、沃尔沃、福特、吉利、北汽、上汽、奇瑞等国内外优质车企。公司积极推进墨西哥工厂产能建设,以实现对海外客户的本地化供应,加速全球化战略进程。墨西哥一期项目于2023年8月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9月开始小批量生产,主要承接北美客户通用的定点项目;二期项目建成后,除满足通用需求外,还将承担Stellantis等其他新增整车厂客户的定点需求。随着二期产能释放,公司国外营收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二)沪光股份
沪光股份专注于汽车线束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包含成套线束、发动机线束及其他线束,涵盖整车客户定制化线束、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仪表板线束、发动机线束、车身线束、门线束、顶棚线束及尾部线束等。
作为汽车线束行业的佼佼者,沪光股份不断拓展新能源线束业务,引领轻量化技术革新,推动业绩快速增长。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保持紧密合作,并与江淮等大型整车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还成功获得奔驰等国际知名品牌,以及赛力斯、理想汽车等国产新锐客户的多个项目定点与量产机会。
公司近年来积极开拓新能源客户,与华为深度绑定,为赛力斯问界M5、M7、M9等多款热门车型供应产品。同时,在行业内率先实现铝导线技术突破并批量交付,引领线束轻量化发展。
随着汽车智能化、轻量化、高压化、国产化趋势的推进,市场空间与行业壁垒同步提升,沪光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将充分受益。伴随下游客户销售放量,公司营收快速增长,业绩拐点已然显现。
(三)拓普集团
拓普集团创立于1983年,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构建了涵盖汽车NVH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轻量化车身、智能座舱部件、热管理系统、底盘系统、空气悬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八大产品体系。四十年来,公司深耕汽车零部件领域,分别于2004年、2009年、2020年、2021年、2023年布局底盘系统和轻量化、汽车电子、热管理、空气悬架和车身一体式铸造、执行器领域。
业务多元化,覆盖汽车与人形机器人板块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拓普集团与众多国内外知名车企深度合作。国内与华为-赛力斯、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紧密合作;国际上,2016年进入特斯拉供货体系,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还与美国创新车企RIVIAN等开展合作。在人形机器人业务方面,2022年布局运动执行器,2023年成立“机器人事业部”,加大研发投入,成功研发电驱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并获得客户认可。2024年1月,公司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50亿元投资协议建设生产基地,电驱系统已投产交付,标志着向产业化迈出坚实一步。
线控底盘技术领先,空气悬架实现突破
在线控底盘领域,拓普集团已形成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悬架等X/Y/Z三大系列产品线,能够为客户提供线控底盘一站式解决方案。其底盘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打造了丰富的轻量化底盘产品线,是全球少数能够同时掌握高强度钢和轻合金核心工艺的制造商之一。在空气悬架领域,成功突破闭式空气悬架(C-ECAS)核心技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C-ECAS于2023年11月正式量产下线,并获得8个项目定点,年订单量达40万台套。
(四)603***
公司发展路径清晰,持续拓展汽车智能化、轻量化产品。公司成立于1997年,2017年上市,专注于汽车智能化和轻量化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其传统业务气门嘴、TPMS及汽车金属管件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大力拓展车用传感器、空气悬架系统、智能驾驶产品等新兴业务。随着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及国产替代进程推进,公司空气悬架、传感器等新兴业务营收占比实现高速增长。
公司业务覆盖汽车前后端市场,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主要客户包括大众、奥迪、保时捷、宝马、奔驰、丰田、通用、福特、上汽、东风、长安、一汽、长城、比亚迪、蔚来等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以及佛吉亚、天纳克、博格华纳、马瑞利、延锋等全球大型一级供应商,在售后市场还向北美和欧洲的知名独立售后市场流通商如DiscountTire、TireKingdom、ASCOT和伍尔特等供应产品。丰富的客户资源不仅彰显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也为公司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002***
公司是国际领先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之一,其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传统汽车电子供应商“中欧电子”,201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16年,公司正式成立智能驾驶辅助事业单元,开启向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拓展之路,并于2020年实现智能驾驶域控产品“IPU03”的规模化量产。目前公司主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三大业务。
智能座舱业务的发展蜕变
公司的智能座舱业务经历了从传统产品向智能化座舱产品的转型过程。早期,专注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和空调控制等传统车载产品。2017年,公司正式提出智能座舱概念,启动智能化转型,开始布局智能座舱和智能座舱域控器等新型产品。2018年,第一代智能座舱产品获得车和家(现理想汽车)和长安汽车等客户订单,并于2019年规模化量产。
智能座舱业务的整合与升级
2021年,公司在年报中正式整合智能座舱业务,将此前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传统产品,与当时的智能座舱和座舱域控器等新兴产品共同纳入智能座舱业务范畴。报告期内,第二代智能座舱产品规模化量产,第三代智能座舱产品获得长城、奇瑞、理想等多家自主品牌客户项目定点,同时携手高通打造第四代智能座舱系统。
目前,公司智能座舱业务呈现传统座舱产品稳定增长、智能座舱产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信息娱乐系统方面,公司在维持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2024年上半年已获得广汽埃安、长城汽车、MAZDA和ToyotaIndonesia等多个客户的新项目定点;在智能座舱产品方面,2023年,第三代高性能智能座舱产品成为智能座舱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24年上半年,第四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在理想汽车、奇瑞汽车、广汽乘用车等众多客户车型上规模化量产,并获得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广汽丰田等客户新项目订单。第五代智能座舱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预计2025年正式发布。
... ...
未来展望
1、高阶智驾车保有量增长,华为系潜力巨大
华为于智能驾驶领域,凭借软硬一体、车云一体的高度垂直整合模式,具备显著优势,智驾方案迭代速度快。当下,华为系车型销量正处于迅猛增长阶段。并且,华为ADSSE版与华为ADS3.0技术架构同源,ADSSE版现已下沉至15万级别市场,极有可能进一步推动智驾车型保有量快速攀升。再者,华为迭代迅速,纠错能力出色,打造爆款车型的把握性更强。
伴随问界M9等鸿蒙智行车型的热销,华为极有可能成为国内高阶智驾搭载车型保有量最高的自主品牌。据华为车BUCEO靳玉志在2024年乾崑发布会上透露,预计2024年底累计将有50万台车搭载华为乾崑智驾。鉴于问界、智界等鸿蒙智行车型在2025年将持续放量,预估到2025年底前,搭载华为智驾的车型保有量将突破100万台。
2、ADS4.0蓄势待发,高速L3商用在即
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总裁李文广指出,L3级自动驾驶最先落地的场景大概率为高速路。目前,华为现有的算力足以支撑高速L3的实现,并且正积极筹备L3的落地工作,预计2025年可实现高速L3的商用。余承东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也宣称,将会推出支持L3的ADS3.0系统,同时,ADS4.0也计划于2025年推出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以及城区L3级自动驾驶试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