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新能源产业陷电磁污染争议漩涡

    油城车事头像油城车事头像
    油城车事4天前

    由中亚地区引发的电磁兼容性争议正在跨国车企中引发连锁反应。根据多方证实的信息源显示,乌兹别克斯坦技术监管局近日在海关抽检行动中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零跑旗下C16车型在电磁辐射强度检测中出现异常数值。数据显示该车型辐射值超出联合国R10标准上限值达1600%,该国据此暂停其相关车型认证资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风波首次掀开了新能源产业跨国技术认证体系的复杂面纱。涉事企业方确认,测试车辆并非遵循常规流程递交的送检样车,存在检测场景不明确、预处理方式不透明等程序争议。依据官方解释,认证程序中存在"突击抽检标本"与"制造商送检标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检测路径,其监测结果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存在法律效力差异。

    技术监管部门公示的警示文件援引《轮式车辆安全通用技术法规》第44条补充条款,指出异常电磁辐射可能导致车载电子系统出现不可预知的功能紊乱,在极端状态下可能干扰急救设备等特殊仪器运行。这种技术指控直指新能源汽车核心的电气化架构安全性,引发了跨国供应链质量控制的深入讨论。

    公开资料显示,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R10认证作为车辆电磁兼容性(EMC)的国际通用标准,包含车辆对电磁环境抗干扰能力及自身电磁发射强度双重检测体系。我国在2017年完成与该标准的全面接轨,但不同国家在执行环节中往往结合本土法规进行调整。

    行业专家对此指出,电磁兼容性测试具有显著的工况敏感性,检测环境中的温湿度变化、检测设备校准差异都可能导致约30%的数值波动。这起争议的核心焦点在于抽检样车的测试工况是否匹配车企送检时的标准环境,以及突发检测是否遵循标准预处理流程。

    从产业监管角度看,本次事件突显国际认证体系的"双重校验"机制。在新能源整车出口激增的背景下,目的地国海关额外增设检测门槛已成新常态。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就有14个国家对进口新能源汽车发起过非标检测,产生技术争议比例约7%。

    据非利益相关第三方机构透露,涉及车型已进入复检程序,检测数据正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认证中心实验室进行二次验证。按照国际技术争议解决惯例,标准技术组织可能介入组建第三方专家组,对测试设备的计量认证文件、检测过程录像资料进行全面审计。

    这次电磁超标争议恰好发生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标准加速迭代的敏感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定今年年底发布的新版TC22/SC3标准,已将车辆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辐射限值收紧45%,这意味着行业即将面临更严苛的技术准入门槛。(数据来源: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技术白皮书)

    值得关注的是,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进口市场,其技术法规修订动向具有区域性指标意义。该事件的处理结果可能影响里海经济圈7国即将展开的电动车技术规范协调会议,或将重塑中亚地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规则体系。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