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云端 山那边 海里面”歌声悠悠,唱出对自由的渴望,也与当下车企们的期许不谋而合——向云端。刚刚牵手华为,又立刻联合阿里巴巴的宝马中国,便是最好的例证。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阿里云汽车线AI云的收入2025年会超过通用算力的收入,未来会长期稳定在七三比,迎来历史性时刻。可见,加大云投入已然成为当下车企的常态。
车企“上云”成趋势
3月17日,宝马中国宣布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协议,宝马在中国深度融合鸿蒙生态。一周之后,宝马又与阿里巴巴深化战略合作,基于阿里通义AI大模型,联合开发AI引擎,将应用于中国市场的宝马新世代系列车型。宝马中国研发负责人表示,与阿里的合作不仅是技术采购,更是生态重构,通过深度融合本地数据与服务,重新定义“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交互。这足以看出,宝马在看中两大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同样也关注通过阿里云、华为云的基础设施,实现其数据的本地化处理。
除了宝马,近年来不少跨国车企开始加足马力布局“中国云”。早在2021年,上汽奥迪与阿里云签署合作备忘录,合作内容涵盖全域营销、车联网、数字生态、智慧物流建设等领域。2022年,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腾讯围绕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共同建立自动驾驶联合实验室,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奔驰自动驾驶技术的模拟、测试和应用进行加速。
2023年,一汽-大众与阿里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阿里云云原生、协同计算、仿真推演、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基础能力,推动各地工厂全面实现数智化转型。同年,捷豹路虎中国也与阿里云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双方合作领域涵盖基础设施云化、供应链与采购数字化、营销数智化、碳中和与碳达峰以及自动驾驶合规性等。2024年,一汽丰田与腾讯云围绕数智营销、AI大模型、数字化办公生态、基础云等系列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创新科技提升汽车销售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探索汽车营销的数字化未来。
跨国车企独爱“中国云”,自主品牌更是早早便聚焦云端。2022年,小鹏汽车便与阿里云合作建立自动驾驶智算中心,随后双方深化AI算力合作,加速推动端到端大模型落地。2023年,长安汽车与百度签署合作协议,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并共建长安汽车智算中心。随后,广汽集团与腾讯云深化合作,深度结合广汽云与腾讯云的优势能力,支撑广汽集团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企业数智化、“出海”等多个领域的云上协同创新。2024年,长城汽车则与华为终端云服务签署智能化生态合作协议。目前,小鹏汽车、中国一汽、长安汽车、广汽、奇瑞汽车、江淮汽车、蔚来汽车等一众车企均已扎堆上“云”,与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厂商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路绑定。

云端算力至关重要
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数据,2024上半年,中国汽车云市场整体规模已达53.9亿元,同比增长19.5%。“回顾过去5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公共云在云上的占比从不到40%发展到了如今的近65%。”李强称。云服务究竟有何魅力,能够吸引车企一掷千金?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告诉记者,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尤其是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的加持,让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对算力的需求呈几何倍数激增,车企对于智能算力的云计算服务需求不断提升。
时至今日,算力对于智能汽车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作为智能驾驶的三要素之一,海量的算力是车企推进智能化的必要条件。“当前特斯拉FSD能够领跑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其拥有巨大的算力创新机制。”李强称。在他看来,端侧算力是有限的,满足车企对算力的需求需要车端与云端算力的协同。其中,车端满足低延时需求,云端则可支持大模型训练与长延时任务。
然而,在云端算力层面,国内车企与特斯拉仍存在较大差距。李强表示,目前特斯拉一家车企的算力几乎与国内主要做自动驾驶的车企算力总和持平,这意味着特斯拉拥有更多的冗余算力,具备创新与试错机会。此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表示,2024年底,特斯拉算力涨至100EFLOPS。在3月21日举行的特斯拉员工大会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用于智能辅助驾驶训练的Cortex算力中心目前已有超过5万块GPU,即将突破10万块大关,跻身全球前五大超级计算中心。此外,Dojo 2超级计算机即将问世,比第一代Dojo超级计算机强大10倍。然而,聚焦国内企业,小鹏拥有2.51EFLOPS的AI算力储备,华为达7.5EFLOPS,理想达8.1EFLOPS,与特斯拉相比仍相去甚远。
此外,随着汽车产业向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产业聚合发展,云端算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对此,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表示:“长久来看,最终算力肯定都要到云端,本地部署大算力不太现实。”依托云端算力,汽车跟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共同迭代、共同进步。李强也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1~2秒的延时动作也可以通过云端算力的调配实现。”
除了智能驾驶对云端算力的迫切需求,云服务同样能够助力自主品牌“出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达585.9万辆。据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突破600万辆。广阔的海外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政策、营销、用户体验、安全合规等问题成为自主品牌“出海”之路上的挑战。目前,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厂商依托丰富的海外市场合规经验和生态体系,帮助小鹏汽车、广汽埃安等一众自主品牌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部署。“更有部分跨国车企在中国采用阿里云后,决定其欧洲总部全部替换为阿里云。他们在中国应用之后,发现阿里云的技术、全球服务能力可以支撑他们的全球发展。”李强称。

BATH决战“云巅”
可以预见,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深入推进,汽车云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对于缺技术自研技术、缺芯片自造芯片的车企而言,自建云基础设施可行吗?据了解,在自主品牌之中,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等车企已相继建立智算中心,不过多为车企与云厂商共建而成。
“车企自建AI算力中心成本太高了,很不划算。”鹿文亮告诉记者,由于成本过高,目前大部分车企都是采购云服务。据悉,2024年一季度,特斯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就高达10亿美元。此外,IDC发布的《中国汽车云市场(2024上半年)跟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从2023年一季度开始,企业为了缩减云的长期支出,开始加大力度建设私有云。但经过一年的尝试后,多数客户发现在一些新型场景,如车联网、自动驾驶训练,公有云相对于私有云有更好的弹性、更高的使用效率及更优的使用体验,云资源的采购重心逐步回归到公有云。
对此,李强直言,云计算应当成为基础设施式的存在,而非成为车企的“灵魂”,因此车企无需自建大规模数据中心。“云的存在不是让车企创新从无到有,而是加速汽车行业的创新变化。”他说道。
大量采购云服务的车企们,无疑给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报告》指出,目前汽车云市场正逐步整合到2~3家云供应商,市场格局逐步固化。在公有云基础设施领域,阿里云市占率稳居第一;在私有云设施领域,华为云则稳居市场第一。
早在2019年,华为云自动驾驶云服务便已推出,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数据、训练及仿真三大子服务,覆盖自动驾驶数据、模型、训练、仿真、标注等全生命周期业务。聚焦汽车产业,华为云通过“1+3+M+N”全球汽车产业云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汽车产业智能化和网联化,打造优质用车体验。此外,在不久前的2025华为云中企出海全球峰会上,华为云Marketing部部长董理斌表示,华为云针对汽车产业“出海”打造了专属“出海”解决方案,涵盖汽车工厂、车联网平台等场景。
2022年,阿里云正式公布“汽车云”,包含自动驾驶云、智造云、营销云。截止目前,阿里云已经构建了从AI基础设施,到数据库、大数据,到大模型能力,再到一站式模型开发服务的全链路汽车全栈AI云能力体系。日前,阿里巴巴宣布,未来3年还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进一步撑起确定性增长空间。
同样是2022年,百度智能云首次发布汽车云,从车企集团云、网联云、供应链协同云三个层次深入汽车制造行业的数字化升级。2024年,百度智能云发布汽车云解决方案3.0,在端到端自动驾驶、座舱大模型、算力服务和路测数据实时引入等多个关键领域进行了重要升级。日前,百度智能云召开渠道伙伴闭门会,公布百度智能云2025年渠道政策,通过大幅让利伙伴及全栈产品赋能,助力伙伴掘金AI万亿市场。据了解,同样营收规模下,伙伴利润率可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
2024年北京车展前夕,腾讯发布“车云一体化”战略布局。面对车企自动驾驶研发和运营的需求,腾讯云设立了“专云专用”的智能汽车云双专区,为自动驾驶开发创造了一个端到端、全程合规的数据闭环服务。同时,腾讯还打造了智驾云图,将自动驾驶地图数据全面云化,以更灵活、更鲜活的方式,为自动驾驶系统输送地图数据“养料”。
前景广阔,格局却逐渐固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汽车云市场站稳脚跟?李强认为,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要顺应AI浪潮,以“水电煤”的定位赋能车企智能化转型。“今年元旦前后,阿里云汽车业务从‘汽车能源’升级到‘AI汽车’。我认为云服务商在聚焦AI驱动的同时,也要做到。”他说道。
文:张奕雯 编辑:黄蓓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