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年底换了新工作,每天上下班通勤170+公里,开了一个月车,各种优惠券加油,但是一个月油费大概还有2200元。鉴于此,我就跟爱人商量换个电车。
我爱人听了我想换电车的第一句话就是:电车不会着火吗?不安全吧。
我听了之后跟我爱人说:我就是做新能源的,自己都不买,实在是说不过去。然后也跟爱人讲了一通新能源汽车的优点,最终成功说服了爱人。
坦率的讲,当下的新能源汽车仍然有可能会着火,但这真的是小概率事件,大家也不用因噎废食。
当然了,现阶段我只考虑购买搭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或三元圆柱电池的新能源汽车。
因为我拆解过一些客户端因故障退回的电池包,发现一些磷酸铁锂单体电芯中的两个Jelly Roll竟然只烧了约四分之一,热失控并没有导致该颗电芯完整燃烧,当然其就更不会热扩散影响到其他电芯。

燃烧了一小半的铁锂电芯
三元圆柱电芯(比如Tesla的长续航版本)做的电池包也有一个优点,单体电芯热失控,一般也不会扩散到整车,此时车辆甚至还可以继续行驶使用(当然了,还是要尽快维修的,毕竟热失控喷发后的颗粒都有可能会引发新的短路)。圆柱电池包一般不发生热失控扩散主要是因为其热失控主要方向是纵向的(横向也有,但是威力相对小很多)。
因此从我的角度来看,使用这两种电芯的汽车安全性相对更高些。
当然了,我们新能源行业也在为消灭电池着火做着各种努力和探索。
说几个比较有意义的实际例子吧。
1.电芯材料端改进的案例: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主材有电解液、正负极主材及包装。这几年好些电芯的电解液中都增加了LIFSI,因为这家伙分解温度高。LIFSI分解温度超过200℃,而六氟磷酸锂的分解温度只有80℃,这也是普通锂电池不能长时间在超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原因之一。LIFSI电化学性能稳定(分解电压也比六氟磷酸锂高),因此可以更耐高压。
2.环境及工艺上做的努力:
锂电池的生产车间是在恒温(23℃左右)恒湿(相对湿度2%左右)且需要达到class 7的无尘车间的,一个大点规模的生产车间为保持这个环境,每天的电费就高达数十万元。早些年,很多企业是做不到这个水准的,因此其电芯品质相对就会较差。但是现在整个行业做不到这个环境的企业只有倒闭一条路(小作坊除外)。
再讲一个困扰锂电池行业多年的真实案例,电芯着火原因非常多,但是早些年有一种类型就是正极耳在卷绕或叠片时会搭接到负极石墨区域,从而引发短路着火(这种同样的案例我遇到过好几次)。早些年大家都是通过各种视觉方案或人工百检去做事后检出,但是效果只能说是一言难尽。大概到了17年前后,诞生了在正极材料的边缘区域涂覆陶瓷层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涂覆陶瓷层还有其他原因,不做深入探讨)。大概在19年前后,行业内有人发明了在10μm的铜箔铝箔上刻痕(加强筋),来解决极耳的弯折问题;随后就是切光切割逐步代替刀模切割;再然后就是新设备的开发时增加避让及视觉系统的优化更新,现在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电芯短路或起火案例应该是大幅降低。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3.Pack层级做的努力:
Pack层级这些年其实也做了很多努力,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主流的车型应该全部从风冷切换成液冷了,光这一个改善优化就可以极大提升电芯的使用安全和寿命。

某公司液冷电池包
还有各种新型阻燃材料的使用以及BMS系统的持续优化。BMS系统也是需要不断迭代优化,用得多,收集的数据多,才可能会做出更优秀的方案。21年就有因BMS问题导致的召回事件《1.6万辆新能源车召回,孚能科技被错杀?涉事各方紧急回应来了》。现在整个行业的BMS水平都在进步,这其实就是在为安全保驾护航。
4.整车级别做的努力:
这个不便多说,总之就是一点,你的车只要是在有网络的环境里,电池就是被24小时监控的,这也是可以极大的提升安全,减少隐患的。
以上我只是抛砖引玉,实际还有很多很多非常优秀的案例。
新能源人都在努力做好这个行业,大家其实也不用“谈电色变”,不必过分担忧电池着火的问题。
如果是确实有换车或购车需求,还是建议大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即使不考虑购买,至少也是可以去试驾体验一下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