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北京全年GDP都颤抖的数字
11720亿——这是滴滴用无人车全面取代586万司机所需的车辆采购费用。这个数字相当于特斯拉2023年全球营收的2.3倍,能把全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包圆1.8次,更抵得上北京全年GDP的30%。但更惊人的是运营成本:每辆无人车每天要烧掉256元,资本回本周期可能超过10年。当冰冷的算法与滚烫的钢镚碰撞,这场出行革命究竟是让乘客省钱,还是让钱包流泪?

成本黑洞,滴滴跳不出的万亿深坑
滴滴的无人车账本,每一页都写着“烧钱”二字。按586万辆车的替换规模,光是采购费用就够买下1.5个宁德时代(2023年市值约7800亿),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运营。
例如,每辆车年保费7000元,586万辆车一年保费410亿,足够给全国出租车司机发三个月工资。武汉试点数据显示,单车日均充电35元、洗车10元、运维30元,光这三项就能吃掉平台每天4.4亿。
人力方面也要考虑,百度取消安全员后,远程监控成本摊到每车每天30元,但遇到暴雨天系统误判,还得调真人救场——上海三甲医院曾记录到无人车因暴雨误判路况导致延误送医的案例。
更扎心的是折旧速度。按直线法计算,一辆20万的无人车用4年残值只剩1万,每天折旧130元,比深圳司机时薪还高。难怪曹操出行CTO私下吐槽:“现在每接一单都在贴钱,只能指望五年后激光雷达降价到白菜价。”

价格屠刀,砍向谁的脖子?
资本从不做慈善,万亿投入总要有人买单。广州试点的数据撕开残酷现实:无人车市区订单均价28.5元,比人类司机贵2.8元,但平台抽成低15%。这看似矛盾的定价背后,其实水非常深。
武汉萝卜快跑补贴后5公里5元,比出租车便宜60%,但据行业报告,一旦市占率超30%,价格可能回调至市场价8折。
深圳司机刘师傅发现,无人车上线后晚高峰流水降23%,机场订单流失37%,不得不每天多跑3小时才能维持500元收入。
更狠的是算法霸权。北京大兴机场无人车与人类司机同价98元,但平台优先派单给机器;杭州强制要求无人车接单率不低于30%,直接把司机逼到“抢单外挂”灰产。当方向盘被代码取代,司机们发现最卷的不是同行,而是自家公司的服务器。

政策天平,砝码往哪边砸?
政府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矛盾角色。武汉给每辆无人车年补3万,北京免收客运附加费,相当于变相给平台发钱。但另一边,南京、武汉划定无人车专用道,人类司机绕行3公里已成常态;深圳网约车保费涨18%,无人车却享受政府半价补贴。
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架势,让传统司机陷入绝境。广州二手新能源车价暴跌42%,车商直接拒收驾龄超2年的车辆;武汉出租车公司公开抗议萝卜快跑抢饭碗,却被交管局一句“市场调节价无权干涉”怼回。当政策红利成为技术革命的加速器,留给司机的转型窗口正在急速收窄。

定价迷局,钱到底进了谁口袋?
算清这笔账需要打开平台的黑箱。以曹操出行投放的吉利智驾车为例,三年省下54万人力成本,但每公里0.8元的运营成本仍比财报披露值高20%。
百度萝卜快跑900万订单背后,是每公里0.2元的用户轨迹数据价值,这些信息早被卖给地图和广告商。

某机构按每车替代2.8个司机给无人车公司估值,文远知行靠这套模型融到4.5亿美金,代价是11.2万司机潜在失业。
消费者也别高兴太早。武汉市民发现,无人车首周1.2万订单中,30%是重复刷单冲数据;广州试点车辆在暴雨天频发误判,最终还得调用人类司机擦屁股。当技术短板撞上资本焦虑,所谓的“降价”可能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方向盘后的终极选择题
无人车计价表跳动的每个数字,都在拷问这个时代的选择。一边是资本期待的万亿级市场,一边是586万家庭的生计;一边是政府力推的科技名片,一边是乘客若即若离的信任。武汉街头罢工的萝卜快跑,不过是这场变革的微小注脚。
当滴滴的算法工程师调着参数,武汉的刘师傅在车里啃着冷包子,广州的上班族对比着两个APP价差——没人知道明天打车会涨会跌,但确定的是:这场出行革命没有旁观者,只有买单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