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频发:智驾神话下的现实困境
短短几天内,小米汽车再次因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下简称“智驾”)陷入舆论漩涡。
此前三名女大学生因智驾系统失控撞向水泥桩身亡的惨剧尚未查明真相,近日又曝出一起更为离奇的事故:4月2日西安赵女士驾驶新购置小米汽车正常行驶中,车速突然从40公里/小时提升至70公里/小时,车辆失控撞向收费站路桩,导致车身严重损毁。

上次是水泥桩,这次是路桩,小米汽车的智驾系统仿佛对桩子免疫,事后有网友戏称:小米汽车跟桩子杠上了……
面对车主质疑,小米客服的回应耐人寻味:“基础款车型未配备激光雷达,无法识别路障。”这一解释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此前,各大汽车厂商高调宣传“智驾平权”,声称“十几万元的车也能享受百万级智驾体验”,消费者原以为低价车型至少具备基础障碍物识别能力,但现实却暴露出技术配置的严重缩水。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成了“小白鼠”。

当技术宣传与真实性能形成巨大落差,所谓的“平权”更像是一场文字游戏。
二、小米汽车的两次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重营销、轻技术”的遮羞布。
从技术层面看,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组合本是识别静态障碍物的主流方案,但成本高昂。小米基础款砍掉激光雷达后,仅依赖视觉算法和低精度雷达,导致系统对不规则静态物体(如桩体、石墩)的识别率大幅下降。
行业数据显示,无激光雷达车型在复杂路况下的误判率高达30%,而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往往选择淡化这一缺陷。

近年来,“智驾平权”成为车企吸引消费者的金字招牌,但“平权”背后实则是硬件减配和算法妥协。这种“一刀切”的产品策略,本质是将市场扩张置于安全之上。
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存在认知误区,过度依赖辅助系统,甚至将其等同于“无人驾驶”。
当技术尚未成熟时,这种盲目信任无异于将生命安全交给概率游戏。
三、技术伦理拷问:人命关天,容不得试错
鲁迅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在智能驾驶时代有了新的注解:尽信AI不如无AI。
任何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商用,必须经过严苛的安全验证。然而,当前智能驾驶行业正陷入“野蛮生长”的怪圈,车企为抢占市场,将不成熟的技术包装成“颠覆性创新”,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做法无疑埋下隐患。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协同:
1.企业需摒弃“销量至上”思维,严格标注智驾功能的风险边界;
2.监管部门应建立动态准入机制,强制要求车企公开智驾系统的局限性;
3.消费者则需回归理性,认清现阶段智驾仍是“辅助”而非“替代”。
总结:技术进步所付出的代价不应该是生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