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一场悲剧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上演。
一辆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高速行驶中,因为驾驶员操作不当直接撞上障碍物后爆燃,车内三名年轻女孩不幸遇难。
这起事故如一记重锤,敲打着每一个关注智能驾驶人的心,也让公众对车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偏差,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如果,出事故的车不是小米SU7,热度可能还不会如此高!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成为不少车辆的“标配”,更有车企直接开启了“全民智驾”,21款车全系标配高阶智驾。
智能辅助驾驶确实为驾驶带来了便利,比如在拥堵路段自动跟车,高速上保持车距和车道居中,缓解疲劳。
但与此同时,很多驾驶员对它产生了过度依赖,甚至错误地将其等同于“无人驾驶”。

有人开车时手离方向盘,有人开启智驾后直接在后排呼呼大睡,这些危险行为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小米SU7事故发生后,国家应急管理部及时发文警示:智驾≠“自驾”,驾驶安全要紧握在自己手中。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从L0到L5分为六个级别。其中,L0级、L1级、L2级都只是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市面上销售车辆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多达到L2级。这意味着,即使车辆配备了先进的智驾系统,驾驶员仍然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在此次小米SU7事故中,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驾驶员随后接管车辆,但为时已晚,最终还是发生了碰撞。
这一过程反映出,智驾系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驾驶,但面对复杂路况和突发情况,它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和操作。
系统从检测到障碍物到发出提醒,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极短,而在高速行驶状态下,这短暂的时间往往不足以让驾驶员做出完美应对。

如果,驾驶员在专注驾驶的情况下,就可以提前发现危险,避免事故发生。
而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宣传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突出产品卖点,一些车企负责人夸大了智驾系统的能力,给消费者造成了误导。
比如,某企业高管,多次公开表示“我们的车可以自己开,自己一路打盹、处理工作都没有任何问题……”等误导性言论,在宣传中强调智驾系统在理想状态下的出色表现,却对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提及甚少。

这就导致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智驾系统产生过高期望,从而放松了应有的警惕。
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指南,明确要求车企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划清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禁止使用暗示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表述,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系统的能力边界和驾驶责任。
这一举措旨在纠正车企的宣传乱象,让消费者对智驾系统有更准确的认识。
所以,对于驾驶员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驾只是辅助工具,不是安全的保险箱。

开车上路,路况瞬息万变,无论是突然出现的障碍物、恶劣的天气条件,还是道路施工等特殊情况,都可能超出智驾系统的处理能力。
驾驶员不能因为有了智驾系统,就放松对路况的观察和对车辆的控制。
手握方向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觉,才是安全驾驶的根本。
在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它带来的便利和进步,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风险和局限。
车企应强化“强提示、硬监控”措施,在技术研发和宣传推广中,更加注重安全和责任;
驾驶员要树立正确的认知,不要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始终将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时,确保每一次出行的平安。
这次国家应急管理部亲自发文,当前所有的智驾都是辅助驾驶不是无人驾驶,驾驶员不能手离开方向盘,也算是给小米汽车解围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目前的智驾发展情况。
1、L0、L1、L2都是辅助驾驶,已普遍推广
2、L3是自动辅助驾驶,还在测试中,未推广
3、L4是自动驾驶,还在验证中,未落地
4、L5才是无人驾驶,还在研究中,未落地
而小米汽车的这次大事故,也算是给所有车企打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深度思考,对智能辅助驾驶的深度思考,对安全的思考。

但是,不管怎么说,个人认为驾驶员依旧是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只要车辆出厂检测是合格的,有合格证,理论上来说,再发生什么样的事故都与车企无关。
何况,以90多公里/小时的速度高速撞击下,估计市面上的任何车都扛不住吧,就算是不自燃,车主以及乘客可能也没有多少生存几率。
再提醒大家,当前所有电动车都是L2的辅助驾驶水平,还是得靠驾驶员来开车,并不是无人驾驶,别盲目相信。
就算是整天吹自己智驾遥遥领先的品牌也不行,不管是用激光雷达方案还是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都不可能有绝对的安全,面对突发情况,依旧无法100%妥善处理。

千万不要觉得人家出事故是因为采用了摄像头纯视觉模式,你的车有激光雷达就安全了!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