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以94,008辆的交付量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同比增长331%,成为唯一实现同环比双增长的新势力品牌。这一成绩背后,既是对过去两年战略调整的验证,也折射出新能源市场格局的深刻变迁。
小鹏的逆袭始于产品策略的精准转向。2025款G6/G9的降价策略将起售价下探至17.68万元,以“低价高配”重塑市场认知。这并非单纯的价格战,而是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协同的结果——智能驾驶系统XPILOT的持续升级,使得高阶智驾功能首次渗透至20万元以下市场,形成对家庭用户的精准捕获。而连续5个月交付量超3万辆的稳定性,则暴露出其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质变,这在MONA M03车型216天达成10万辆下线的生产纪录中尤为明显。
市场的戏剧性转折恰在于此:曾被诟病“重技术轻市场”的小鹏,如今将技术长板转化为商业势能。当何小鹏从“追求技术奇点”转向“补齐短板”,亲自拆解部门壁垒、重构横向流程时,这种从工程师思维到产品经理思维的蜕变,让智能驾驶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炫技,而是G6车主通勤路上切实减少的30%接管次数。这种“技术普惠化”策略,既规避了高端市场的内卷,又在10-15万元蓝海市场建立起护城河。
然而登顶背后暗流涌动。零跑以“半价理想”的C系列车型紧追不舍,单月交付量已达3.7万辆;小米SU7凭借生态优势快速崛起,虽受安全事故影响,但年销35万辆的目标仍具威胁。更值得警惕的是,价格战导致的毛利率压力并未消失——2024年小鹏汽车毛利率虽回升至-6%,但距离理想汽车20%的水平仍有差距。当智驾技术逐渐成为行业标配,小鹏需要证明的不仅是销量规模,更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这场逆袭的本质,是新能源竞争从“单一要素突破”转向“体系力对决”的缩影。小鹏用730天完成的蜕变证明: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存者。当行业进入“拼技术落地效率、拼成本控制精度、拼用户需求洞察”的新阶段,榜首易主或许会成为常态,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让今天的胜利成为明天生存的基石而非包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