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网友一句评论:今天消费小米的悲剧,明天就有可能消费我们的生命。

小米SU7高速事故这场悲剧目前真相还没有尘埃落定,三位年轻生命的消逝也引发了公众对电动汽车智能化的质疑和反思,事故的真正原因现在还没有彻底的定论,我们先暂且不谈。

但是在小米热度正盛的时间点上,创维汽车宣传自家汽车“自上市以来交通事故无一死亡案例”,不免引发公众热议,产生联想。

无独有偶,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也发了一条微博,虽说没有提到小米事故,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是在“蹭”热度。不过这条微博刚发布没多久,就被删掉了。

类似案例中,在2021年,某地游泳馆借特大暴雨期间发布违法广告,被罚款20万元;2022年,某房产公司借飞机航班失事事件进行灾难营销被罚款。


尽管创维汽车列举了真实数据,但2025年5月仅289辆,上市至今销量也仅有11220辆,确实在统计基数上缺乏说服力,“幸存者偏差”式的宣传在道德立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腾势赵长江是否在蹭小米事故的热度,众人说法不一,但“120km/h追尾大货车未起火”的特定语境,其实已经形成了隐性对比;在微博中“40400MPa车身最高强度”也确有明显的技术误导,这个数值应该是车身扭转刚度,而非腾势Z9GT的材料强度。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车企宣传,所谓的“零死亡”没办法替代专业碰撞测试给出的评分,AEB刹停这项技术也存在场景局限性,作为驾驶员,时刻注意驾驶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我认为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应该建立在他人的悲剧之上,应扎根于对生命的敬畏、对技术的坦诚、对消费者的尊重,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能在智能驾驶的浪潮中,走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