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力与市场竞争力
- 动力系统技术保守
雷克萨斯部分车型(如ES 200)仍沿用自然吸气发动机+传统变速箱的组合,动力参数(如173马力、208N·m)低于同价位竞品(如宝马325Li:184马力、300N·m)。在涡轮增压和插电混动技术普及的当下,其加速性能(ES 200零百加速约12秒)难以满足对驾驶体验有要求的消费者。
- 智能化配置滞后
以2023款雷克萨斯NX为例,其12.3英寸中控屏仅支持CarPlay,而蔚来ET5标配高通8155芯片、5G网络及NOMI人工智能助手。雷克萨斯在OTA升级、L2+级自动驾驶等领域投入明显落后于特斯拉(Autopilot)或小鹏(XNGP)。 - 平台迭代周期长
雷克萨斯主力车型GA-K平台自2017年沿用至今,而奥迪MLB Evo平台已支持48V轻混、后轮转向等新技术。平台老化导致轻量化、电气化兼容度不足。

二、价格与价值比
- 终端加价策略
以雷克萨斯LM为例,厂商指导价119.9万元,但2022年部分经销商加价幅度达80万元,实际落地价突破200万,远超奔驰V级(指导价47.88万起)等同级车型。即便在2023年加价幅度回落,仍存在3-5万元的装潢强制消费。 - 配置梯度不合理
以ES系列为例,座椅通风、马克莱文森音响等核心配置仅出现在顶配车型(ES 300h尊享版,49.88万元),而宝马5系在530Li领先型(47.19万元)即标配哈曼卡顿音响。

- 新能源定价缺乏竞争力
雷克萨斯首款纯电车型RZ 450e(36.99万起)续航仅455km(CLTC),对比蔚来ET5(75kWh版32.8万,续航560km)性价比不足。

三、市场环境变化
- 国产高端品牌崛起
2023年1-6月,蔚来(54,561辆)、理想(139,117辆)在30万以上市场销量已超越雷克萨斯(76,364辆)。理想L7(31.98万起)凭借增程式技术、后排皇后座椅等配置抢夺RX系列(40.5万起)用户。 - 政策导向影响
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而雷克萨斯新能源产品线薄弱(仅3款PHEV/EV在售),无法享受政策红利。以上海为例,购买ES 300h需支付全额购置税(约3.5万元),而极氪001 WE版可节省同等金额。
- 二手车保值率下滑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雷克萨斯3年平均保值率从2020年的75.2%下降至2023年的68.5%,同期宝马保值率稳定在63%左右,差距逐渐缩小。
四、品牌与服务
- 经销商网络收缩
2023年雷克萨斯在华经销商数量缩减至241家,同比减少8.7%,而奔驰/宝马网络覆盖超600家。部分三四线城市用户面临售后维护不便的问题。 - 服务优势弱化
雷克萨斯混动车型的6年/15万公里免费保养政策,在蔚来(首任车主终身免费换电)、理想(5年10万公里基础保养免费)等服务创新面前吸引力下降。

- 品牌形象固化
在J.D. Power 2023中国品牌吸引力研究(APEAL)中,雷克萨斯在35岁以下消费群体中排名第9,落后于特斯拉(第2)、蔚来(第4),年轻消费者认为其品牌调性偏保守。
五、技术路线争议
- 氢能源战略错位
丰田集团持续投入氢燃料电池技术(如Mirai),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充电桩为主(截至2023年6月保有量665万台),加氢站仅358座。技术路线分歧导致雷克萨斯在华新能源布局迟缓。 - 固态电池量产滞后
丰田计划2025年量产固态电池,而宁德时代已于2023年发布凝聚态电池,技术代差可能导致雷克萨斯未来电动车型竞争力不足。

总结
消费者决策是综合性价比、技术趋势、使用场景等多维度的理性选择。雷克萨斯需在电动化转型(如加快e-TNGA平台应用)、本土化研发(针对中国市场的车联网优化)和价格体系调整(减少终端加价)等方面加速变革,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