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卸任≠退场:余承东的新战场更致命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余承东卸任华为车BU董事长,并非退出汽车圈,而是华为“分家不分业”的战略调整。
身份转换:余承东仍担任华为终端BG董事长,主导“鸿蒙智行”品牌矩阵(问界、智界等),并任深圳引望副董事长,参与核心技术决策。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业务聚焦:终端BG主攻“鸿蒙智行”整车合作,引望专注技术输出(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分工明确,避免与车企直接竞争。
2024年鸿蒙智行交付超43万辆,问界M9连续9个月蝉联50万元以上豪车销冠,余承东仍是华为汽车生态的“灵魂人物”。
二、华为车BU分拆:一场价值1150亿的“技术殖民”
华为车BU独立为“深圳引望”,股权开放释放三大信号:
1. 财务松绑:引望估值1150亿元,引入赛力斯、阿维塔各持股10%,分摊华为400亿研发压力,实现轻资产运作。
2. 生态联盟:车企入股可优先获取华为技术(如乾崑智驾、鸿蒙座舱),形成“利益共同体”,化解“灵魂论”争议。
3. 标准霸权:华为通过引望输出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核心模块,定义行业技术架构,目标成为“汽车界的安卓”。
三、任正非的阳谋:不造车,却卡住车企命门
华为分拆车BU,本质是践行“不造车”承诺,同时强化技术主导权:
技术变现:2024年车BU营收暴增474%至263.5亿元,首次盈利,靠的是向车企收取技术授权费。
生态捆绑:鸿蒙智行车型深度集成华为终端生态(手机、PC、家居),车企接入即绑定10亿华为用户。
风险规避:独立引望后,华为规避了造车重资产风险,车企亦无需担忧华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四、行业变局:传统车企与供应商的生死竞速
华为战略调整将引发连锁反应:
传统车企:如上汽、广汽可借引望技术快速智能化,但可能沦为“硬件代工厂”。
新势力:小米、蔚来面临华为技术+生态的双重碾压,需加速自研突破。

图片来自于网络
供应商:博世等传统Tier 1遭遇华为降维打击,智能汽车供应链加速洗牌。
华为的“隐形造车”野心
余承东的职务变动,实为华为从“造车绯闻对象”向“技术军火商”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引望的技术输出和鸿蒙智行的生态渗透,华为正以“不造车”之名,行“定义行业”之实。这场战略转身,或许比亲自下场造车更危险——当车企争相接入华为技术时,中国智能汽车的“大脑”已悄然姓华。
一句话总结:余承东摘下一顶董事长的帽子,只为戴上更闪亮的“技术王冠”。
注意:华为重申“不造车”战略,深圳引望为独立运营主体,合作车企自负盈亏。余承东仍通过终端BG深度参与鸿蒙智行生态。
本文免责声明:
1. 信息依据
文中关于余承东卸任华为车BU董事长、深圳引望股权变更(华为持股80%,赛力斯/阿维塔各持股10%)、鸿蒙智行业务架构等核心事实,均引用自华为2024年报、工商信息及公开媒体报道。
2. 立场声明
本文为第三方独立解读,不代表华为官方立场。关于余承东未来角色(聚焦终端BG与鸿蒙智行)的分析,结合了行业观察与知情人士回应,不构成对华为战略的官方背书。
3. 风险提示
华为车BU分拆为深圳引望后,其技术合作模式(如乾崑智驾、鸿蒙座舱)的商业前景存在不确定性,车企合作案例(问界/智界等)的市场表现可能波动,读者需理性判断。
4. 法律免责
本文受中国法律管辖,若因引用或传播引发争议,须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华为与车企合作关系以官方协议为准,本文不构成投资或消费建议。
(数据来源:华为2024年报、深圳引望工商信息、公开媒体报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