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时销售说:激光雷达成本才1000多,智驾安全又划算!修车时4S店说:换一颗1.3万,不修智驾全瘫痪!这中间的10倍差价,到底流向了谁的口袋?

2024年,激光雷达渗透率突破40%,但车主们发现:装车时省下的成本,全在维修时还了回去。
一、技术跃进VS售后黑洞——拆解10倍价差
激光雷达的成本奇迹源于三大革新:
1. 芯片化集成:如速腾(图片|配置|询价)M-Core芯片将多个模块整合,成本降50%。
2. 国产替代:VCSEL激光器、SPAD接收器等核心部件全面国产化,摆脱海外垄断。
3. 规模效应:禾赛、速腾年出货超50万台,边际成本持续摊薄。
然而,维修市场的暴利逻辑截然不同:
零整比畸高:激光雷达维修价可达成本的10倍,远超传统大灯、保险杠等部件(通常3-5倍)。
校准软件、点云算法均为厂商私有,第三方无法破解,形成“维修垄断”。
二、谁在分食暴利蛋糕?
1. 车企:通过“高零整比”提升售后利润,弥补车价内卷损失。
2. 供应商:以“服务费”名义收取软件授权费,例如某品牌单次校准收费3000元。
3. 保险公司:高保费覆盖维修成本,但车主次年保费暴涨,形成恶性循环。
激光雷达的低价上车是车企与供应商合谋的“诱饵”,售后才是盈利主战场。
三、消费者之痛——被忽视的“长期成本”
1. 上海网约车司机因一年出险三次,保费从1万涨至1.8万,激光雷达维修费占事故成本70%。
2. 某车主激光雷达轻微刮擦,4S店以“影响点云精度”为由强制更换,拒绝单独维修。
激光雷达维修暴利是行业初期野蛮生长的副作用。随着技术标准化和竞争加剧,价格将逐步回归理性。——某自动驾驶供应链分析师

四、未来展望——暴利终结还是变本加厉?
1. 车企自研破局:比亚迪、吉利等布局自研激光雷达,或打破供应商垄断。
2. 第三方维修崛起:若政策强制开放数据接口,独立维修商可分一杯羹。
3. 技术迭代:固态激光雷达普及后,模块化设计或降低维修难度。
莫让科技平权沦为钱包刺客,当车企欢呼激光雷达白菜价时,消费者更需警惕:所有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价格。唯有推动透明化、标准化,才能避免智能汽车沦为买得起修不起的奢侈品。

评论·0